粮食安全:关税之刃与固本之策
中国最近针对原产于美国和加拿大的部分农产品加征关税,这并非简单的贸易反击,而是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的一场深远布局。在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复杂的今天,这一举措既体现了“破壁”的防御姿态,也蕴含着“固本”的战略考量。
关税:双刃剑下的选择
关税作为一种调节进口商品价格的手段,其影响是复杂的。一方面,对美国的小麦、玉米,以及加拿大的油菜籽等产品加征关税,短期内可能会造成国内相关商品价格的波动。尤其是考虑到中国对部分农产品的进口依赖度较高,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长期以来,由于国际粮价低于国内,加上较低的进口关税,导致国内外粮价倒挂现象严重。这种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国内的粮食供应,却也对国内农业产业造成了冲击。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程国强所指出的:“长期低粮价不利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人民日报》2023年7月12日)。加征关税,正是为了缓解这种不利局面,保护国内农民的利益,维护粮食产业的安全。
固本培元:调整结构,提升自给率
加征关税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倒逼国内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大豆为例,中国的大豆自给率一直偏低,对外依存度较高。加征关税可以刺激国内大豆种植面积的扩大,提高大豆的自给率。事实上,近年来中国一直在积极推进大豆扩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当然,结构调整并非一蹴而就。正如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晓方所言:“我国农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例如优质强筋小麦、高油高产大豆等仍然存在缺口”(《光明日报》2024年3月5日)。因此,除了加征关税之外,还需要通过科技创新、良种培育等多种手段,提升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
多元布局:分散风险,增强议价能力
除了对内“固本”之外,对外“多元”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过度依赖单一进口来源地,会使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被动地位。
近年来,中国不断拓展新的进口来源地,降低对美国和加拿大的依赖。大豆进口来源地已经从美国扩展到巴西、阿根廷、俄罗斯以及非洲一些国家,玉米进口也开始从巴西等地进口。这种多元化的布局,不仅可以分散风险,还可以提升中国在国际粮食贸易中的议价能力。
超越关税:粮食安全的系统性思维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加征关税只是维护粮食安全的手段之一,而非目的。中国在粮食安全领域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调控体系,正在从传统的“单向调控”向“系统治理”转型。这种转型,不仅仅关注国内的粮食生产,还着眼于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建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粮食安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中国需要在开放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在全球粮食治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