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听器市场:科技巨头的入局与传统巨头的坚守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全球将有近25亿人面临听力问题。《世界听力报告》也指出,提升助听技术的使用率是重要目标。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略显割裂的市场:一方面,传统助听器巨头们稳坐钓鱼台,另一方面,科技巨头们磨刀霍霍,试图分一杯羹。

行业格局:寡头垄断下的裂缝

目前,全球助听器市场由五大国际听力集团——瑞士SONOVA、丹麦DEMANT、丹麦GN ReSound、美国斯达克Starkey和WS Audiology——牢牢把控,占据了高达95%的市场份额(上海证券研报数据)。他们凭借着多年的技术积累、专利壁垒和庞大的销售网络,构筑了难以撼动的护城河。正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所说,这些巨头几乎定义了医疗级助听器的游戏规则。

然而,垄断之下并非铁板一块。以苹果、讯飞、腾讯为代表的科技巨头纷纷宣布进军助听器市场,无疑给这个相对沉寂的市场带来了一丝躁动。这些科技公司并非毫无准备而来,他们看到了传统助听器行业的痛点,并试图用新的技术和理念来打破僵局。

技术迁移:消费电子巨头的底气

为什么这些科技巨头会对助听器市场产生兴趣?核心在于技术的可迁移性。助听器的核心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芯片、算法和系统集成上。而这些,恰恰是消费电子厂商所擅长的。

一位从业多年的助听器研发工程师李刚(化名)指出,助听器在产品形态上与真无线蓝牙(TWS)耳机有很高的相似性,在核心技术上都需要定制化的芯片和算法。此外,两个行业之间的人才流动也颇为频繁,进一步降低了科技巨头入局的门槛。

例如,苹果AirPods Pro适配的助听器软件获得美国FDA批准,这并非偶然。苹果早已在健康领域有所布局,心率测量、睡眠监测等功能的应用,为其进入助听器市场积累了经验。而Bose早在2018年就推出了全球第一款FDA授权的非处方(OTC)助听器,也证明了音频设备厂商在该领域的潜力。

神经网络:未来竞争的焦点

虽然科技巨头的入局还未撼动传统巨头的地位,但新的技术赛道已经显现。未来的竞争焦点将集中在边缘神经网络技术支持下的可听度、可懂度等指标上。

李刚认为,深度神经网络算法(DNN)在复杂噪声环境下的定向聆听功能,是助听器所有竞争维度中技术难度最高、但患者获益最大的。深度神经网络算法具备区分不同人声并有所保留的能力,这对于传统算法来说几乎是无法实现的。

消费级助听器: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中国助听器市场拥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但渗透率却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高昂的价格是制约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海从2023年7月起允许使用医保个人账户资金购买助听器,但真正购买高价助听器的人仍然不多。千元级的入门级助听器仍然是市场主流。

科技巨头的入局,一方面提供了更多的产品选择,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消费级助听器”的概念。美国FDA批准非处方助听器的销售,允许轻度至中度听力障碍的成年人直接购买,无需处方和验配。这无疑为消费级助听器市场打开了一扇窗。

然而,李刚提醒道,国内助听器的消费级市场暂没有类似美国的法规认可,其与医疗级助听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验配方式上。消费级助听器更强调对中轻度听损患者的支持,在产品设计理念上也与医疗级助听器有所不同。

虽然消费级助听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长期来看,它将确定性地成为助听器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理性看待消费级助听器的发展,认识到它与医疗级助听器之间的差异,并期待未来技术的发展能够弥补这些差距。

作者 Kira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