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寒冬下的政策迷局:一致性评估能否破局?
近年来,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愈发严峻。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依然较多,这些问题如同几座大山,压得经济喘不过气。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更是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宏观政策统筹,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宏观政策“合成谬误”:各自为战的改革困境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健全和用好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工作机制”,无疑是正视问题、寻求突破的积极信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刘尚希一针见血地指出,开展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是加强宏观政策统筹协调、提升宏观调控效能的重要手段。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长期以来,各部门政策制定往往“各自为战”,缺乏通盘考虑。这种“合成谬误”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比如,某个部门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而放松信贷,另一个部门却为了控制通货膨胀而收紧货币,两股力量相互抵消,最终导致政策效果大打折扣。更糟糕的是,多重目标冲突可能导致资源错配,加剧结构性矛盾。
曾经的地方政府为了政绩,不顾环境污染,盲目上马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结果GDP上去了,环境却恶化了,民众怨声载道。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就是一个典型的“合成谬误”案例,最终付出了巨大的环境和社会成本。(数据来源:《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我们必须认识到,“各自为战”式的改革已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需求。只有通过开展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才能真正实现各部门的协同配合,聚焦突出问题,整合政策资源,形成合力,将偏差降到最低,发挥“1+1>2”的政策效果。
政策落地:部署是起点,落实才是关键
“让政策真正落地,一分靠部署,九分靠落实。”刘尚希委员的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政策执行的关键所在。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要求,必须贯穿从政策谋划到实施的全过程。各项政策的出台不仅要围绕统一目标,更要在实施过程中保持一致性。
然而,现实情况却常常令人失望。一些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政策时,往往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选择性执行,甚至阳奉阴违。例如,中央三令五申要控制房地产市场,一些地方政府却暗中放松调控,导致房价再次上涨,民众购房压力进一步加大。(案例参考:新华社《楼市调控为何屡屡失灵?》)
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也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确保各项政策真正落地。
数字化转型:治理现代化的助推器?
刘尚希委员建议,以数字化建设助力政府治理。他认为,当前政府办公主要依靠人力,工作量大,在判断、评估等方面难免存在偏差。人工智能大模型、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办公效率和准确性,应借助数字化技术提高政府治理效率、增强合力,加快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不得不说,这个建议颇具前瞻性。数字化转型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通过大数据分析,政府可以更精准地了解市场动态,更科学地制定政策。例如,通过分析电商平台的数据,政府可以及时掌握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
然而,我们也要警惕数字化转型可能带来的风险。数据安全、算法歧视等问题都需要认真对待。如果政府过度依赖数据,可能会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决策失误。此外,数字化转型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可能面临巨大的挑战。
因此,数字化转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因素,才能真正发挥其在政府治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