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实基金超级指数节:春山真的可望?
3月12日,嘉实基金在北京举办了名为“‘指’树成林 春山可望”的2025年超级指数节。股票策略研究总监方晗在会上对未来一年的股市走向做出了相对乐观的预测。但我个人认为,这场以美好愿景为主题的发布会,其背后逻辑和现实之间,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股债双牛,这次真的不一样?
方晗提到,2024年股债双牛的局面,与历史上的经济周期底部和货币政策转向转折点类似。她认为,这是对经济和盈利周期信心以及对流动性宽松的预期。并且以往股债双牛后的第二年,股票往往会继续上涨。
但历史会简单地重复吗?我认为不会。过去几次股债双牛的背景,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那时候只要稍微放松一点银根,经济就能立刻反弹。而现在呢?房地产行业面临巨大挑战,消费需求疲软,外部环境也充满不确定性。简单地将过去的数据套用到今天,未免过于乐观。
诚然,货币政策的宽松有利于股市,但如果宽松的资金并没有流入实体经济,而是继续在金融系统内空转,那么股市的上涨也只是空中楼阁,难以持续。
名义GDP增长,就能保证股票回报?
方晗提到,长期来看,中国股票资产回报率与名义GDP增长趋势线贴近。因此,如果预期名义GDP增速能够实现,那么未来三年股票资产回报率表现仍然可期。
这个逻辑看似合理,但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上市公司盈利的质量。GDP增长并不一定代表所有上市公司都能从中受益。有些行业可能面临产能过剩,有些公司可能技术落后,即使GDP增长了,它们也未必能提高盈利能力。
更重要的是,GDP数据本身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指标,可能会虚报数据,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如果基于不真实的数据进行投资决策,风险可想而知。
估值扩张,真的能持续吗?
方晗认为,2024年宽基指数上涨主要体现为估值扩张,意味着投资者对2025年上市公司盈利恢复正增长的预期。她认为,2025年股票资产要实现连续第二年正回报,关键在于上市公司利润增速的回升,而这有赖于政策持续加力。
这种说法把股市的希望寄托于政策,而不是企业自身的创新和竞争力,这本身就存在问题。政策固然重要,但如果企业自身不努力,再好的政策也难以发挥作用。
而且,估值扩张是有极限的。如果上市公司盈利没有实质性增长,估值再高也会面临回调的风险。尤其是在当前市场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一旦出现风吹草动,估值很容易被打回原形。
全球视角下的中国资产,真的更有吸引力?
方晗认为,今年美国政策不确定性增加,美股处于高位对政策不耐受,而中国权益资产过去三年出清下性价比凸显,全球跨境资本在重新评估中美资产吸引力,趋势变化整体有利于中国资产。
我不否认中国资产有一定的吸引力,但这种吸引力是否真的能够抵消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我认为需要谨慎评估。美国经济虽然面临一些问题,但其创新能力和制度优势仍然不容忽视。
更重要的是,跨境资本的流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缘政治风险、汇率波动等等。简单地认为跨境资本会大规模流入中国,未免过于乐观。
结构性机会,到底在哪里?
方晗提到,今年与内需相关的、偏先进制造领域机会增多,建议结构上可以适当往中间部分靠拢。她还认为,A股权重股折价未来一年或有较大修复空间。
这种说法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导。哪些是与内需相关的行业?哪些是先进制造领域?A股权重股折价修复的空间有多大?这些问题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才能回答。
而且,结构性机会往往伴随着较高的风险。如果选错了行业或个股,即使市场整体上涨,也可能面临亏损的风险。
总而言之,嘉实基金的这份报告,虽然表达了对中国股市的乐观预期,但其背后的逻辑和现实之间,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深入思考的地方。投资者在做出决策之前,应该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能盲目听信所谓的“专家”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