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捷股份调研纪要:狂奔背后的隐忧
超捷股份最近接待了中泰证券的调研,从调研内容来看,这家公司似乎踩准了几个风口,又是新能源汽车,又是人形机器人,又是商业航天,看起来前景一片光明。但仔细分析,却总感觉有些地方让人不太放心。
汽车业务:出口和新客户是增长点?
超捷股份的汽车业务主要靠两点驱动增长:一是出口,二是国内新客户的开发,比如蔚来、比亚迪这些明星企业。
出口这块,搭上麦格纳、法雷奥、博世这些国际巨头的顺风车,确实能快速打开市场。但问题是,这种合作模式下,超捷的议价能力有多强?会不会沦为 Tier 2 甚至 Tier 3 供应商,利润被层层剥削?
国内新客户的开发,听起来很美好,但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这些新势力车企自身都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如果它们销量下滑,或者供应链策略调整,超捷的订单会不会受到影响?
毛利率下滑:真的是短期因素吗?
调研纪要中,超捷股份解释毛利率下滑的原因,归结为行业增速放缓、原材料上涨和新工厂折旧。这些当然是影响因素,但我觉得更深层的原因是:
- 产品同质化严重: 紧固件这种东西,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如果超捷的产品没有明显的差异化优势,就只能打价格战,毛利率自然会下降。
- 议价能力弱: 上游原材料涨价,下游客户压价,超捷夹在中间,两头受气。
新工厂的投产,短期内会增加折旧,但长期来看,应该能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但如果超捷不能在产品和市场上有所突破,新工厂很可能会成为拖累业绩的负担。
人形机器人和商业航天:故事很性感,但落地很难
人形机器人和商业航天,绝对是未来最具想象力的两个领域。超捷股份能在这两个领域有所布局,确实值得肯定。
但问题是,这两个领域都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充满了不确定性。人形机器人,技术还远不成熟,成本居高不下,离大规模应用还很遥远。商业航天,虽然SpaceX搞得风生水起,但国内的商业航天公司,大多还在烧钱阶段,盈利遥遥无期。
超捷股份现在只是拿到了一些小批量订单,这只能说明它有进入这些领域的潜力,但并不意味着它就能在这些领域取得成功。更何况,超捷的核心竞争力是紧固件,而不是机器人或者火箭。
财务数据:增速不错,但风险犹存
2025年一季报显示,超捷股份的营收和净利润都实现了不错的增长。但这并不能掩盖一些潜在的风险:
- 应收账款高企: 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超捷的应收账款可能会持续增加。如果出现坏账,会对业绩造成冲击。
- 现金流压力: 新工厂的建设、新业务的拓展,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超捷的现金流管理不善,可能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总而言之,超捷股份的调研纪要,透露出这家公司在快速扩张背后的一些隐忧。它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如何提升产品差异化,如何提高议价能力,如何控制风险等等。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超捷的未来之路,可能会充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