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操控的利率:中国利率下行的表象与真相

中国近些年利率中枢的下行,被许多人解读为“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必然结果。但当我们冷静下来,剥开层层数据,会发现这一下行,并非全然是市场规律的体现,而是带着浓重的“人为”色彩。

全球利率迷雾:中国利率的尴尬定位

放眼全球,利率高低各有逻辑。欧美在高通胀压力下,一度选择激进加息,而中国却逆势而行,走上了降息的道路。这当然可以解释为国情差异,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个尴尬的现实:我们的利率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在“走钢丝”。既要应对外部压力,又要兼顾内部稳定,结果就是利率水平不上不下,处在一个不上不下的“中位”水平。这种不上不下,真的是最优解吗?恐怕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降息潮下的“适度宽松”:饮鸩止渴?

2024年央行四次出手,调整货币政策,表面上是为了“助力经济保持回升向好态势”,但实质上,更像是在给已经病入膏肓的经济打一针强心剂。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下调央行政策利率,看似力度不小,但效果如何呢?经济是企稳了,还是仅仅被延缓了风险爆发的时间?这种“适度宽松”,会不会最终演变成饮鸩止渴,透支未来的增长潜力?恐怕时间会给出答案。

存款利率的“艺术”:银行利润的盛宴,百姓的无奈

贷款利率的下行,固然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刺激投资。但存款利率的下调,却直接损害了普通百姓的利益。2024年银行存款利率两次大规模下调,国有大行带头,民营银行跟进,表面上是为了降低银行的运营成本,但实质上,却是把利润留给了银行,把风险转嫁给了储户。在这种“艺术”般的利率调整中,银行赚得盆满钵满,而百姓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存款不断贬值。这公平吗?

债市的狂欢:谁在盛宴中买单?

2024年债市利率下行幅度较大,看似一片繁荣。但我们需要追问的是:谁在为这场狂欢买单?是那些手握大量债券的机构投资者?还是那些被高收益率所诱惑的散户?当潮水退去,谁会发现自己正在裸泳?债市的风险,往往隐藏在繁荣的背后。而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警惕,避免成为下一个被收割的韭菜?

自然利率的陷阱:被忽视的经济真相

利率政策的制定,如果仅仅关注表面的经济数据,而忽视了深层的结构性问题,就如同盲人摸象,最终只会南辕北辙。自然利率,正是这样一个常常被决策者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指标。它像一个幽灵,时常在经济运行中作祟,却很少有人真正理解它的本质。

自然利率:理论的完美与现实的残酷

学术上,自然利率被定义为“在没有价格和工资黏性的情况下,使得实际产出增长和就业率接近自然水平且通胀率保持稳定的实际利率”。多么完美的定义!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自然利率难以精确测量,它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如潜在经济增速、劳动生产率、人口结构等等。试图用一个简单的数字来概括经济的复杂性,本身就是一种简化主义的陷阱。

中国自然利率的沉沦:结构性困境还是政策失误?

研究表明,中国自然利率自2000年以来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4.6%左右,下降到2019年的2.1%左右,再到如今估计的1%左右,甚至更低。这一下降,是结构性困境的必然结果,还是政策失误的恶性循环?是人口老龄化、投资效率下降等因素导致的,还是过度依赖房地产、忽视创新等政策选择造成的?恐怕很难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自然利率的下降,反映了中国经济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高企的实际利率:刺破泡沫的利刃?

如果说自然利率是经济的内在需求,那么实际利率就是政策的调控手段。当实际利率高于自然利率时,意味着货币政策偏紧,可能会抑制投资和消费,甚至刺破经济泡沫。2024年,中国的实际利率仍然高于自然利率,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的货币政策,可能正在扼杀经济的活力。当然,也有人认为,高实际利率有助于抑制通胀,防范金融风险。但问题是,我们真的需要如此严厉的政策吗?难道就没有更温和、更有效的选择吗?

美国与日本的利率样本:前车之鉴还是南辕北辙?

美国和日本的利率政策,常常被拿来作为中国的参照。美国在金融危机后,长期维持低利率,甚至一度实施负利率,试图刺激经济复苏。而日本,更是长期深陷低利率泥潭,难以自拔。这些国家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我们是应该效仿美国,放水养鱼,还是应该借鉴日本,避免重蹈覆辙?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需要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做出审慎的决策。

人口老龄化:中国利率的宿命?

人口老龄化,是悬在中国经济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随着65岁以上人口占比的不断上升,社会将面临更高的财富产出比,以及更低的资本回报率和潜在经济增速,从而导致更低的利率水平。日本的经验已经证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如果中国无法逆转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那么低利率,或许将成为我们无法逃脱的宿命。

作者 Kira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