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粉饰的“绿色转型”:一场资本市场的狂欢?
ESG报告:皇帝的新衣?
编者按中堆砌的辞藻,什么“推动中国ESG信息披露从零散化向系统化转变”、“加速中国ESG建设从形式合规迈向实质管理”,简直是把人当傻子!修订后的《信披办法》和那些配套的《指引》、《编制指南》,与其说是为了推动中国经济的绿色转型,不如说是为资本市场提供了一场新的狂欢盛宴。表面上,它们似乎在呼吁企业承担更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但实际上,不过是给那些热衷于“漂绿”(Greenwashing)的企业提供了更多粉饰太平的机会。
ESG报告披露率的提升,与其说是企业良心发现,不如说是监管压力下的被迫之举。上市公司们积极“响应”政策,争先恐后地发布ESG报告,但又有多少报告是真正反映了企业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方面的真实状况?恐怕大多数都只是为了迎合监管要求,给投资者一个交代,甚至是用来抬高股价的工具而已。更有甚者,直接将社会责任报告改头换面,贴上ESG的标签,就堂而皇之地发布出来,简直是把ESG当成了万金油,什么都能往里装。这不禁让人怀疑,所谓的ESG报告,会不会成为一场新的“皇帝的新衣”,大家心知肚明,却又集体装聋作哑?
交易所的“指导”:究竟是引导还是绑架?
强制披露:是谁的枷锁?
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发布的《指引》,表面上是为了规范上市公司的ESG行为,但实际上却给企业套上了一层沉重的枷锁。强制披露制度的确立,让那些原本不愿或不屑于披露ESG信息的企业也必须加入这场“表演”。且不说有多少企业有能力真正理解和执行ESG理念,单是这繁琐的报告编写和披露流程,就足以让企业疲于奔命。更可笑的是,那些真正需要改进的企业,往往会选择花钱请机构来“美化”数据,最终呈现出来的报告,又有多少真实性可言?强制披露,最终会不会变成一场比谁更会“造假”的比赛?
标准缺失:一场无序的表演
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国内ESG信息披露的标准仍然缺失。虽然财政部发布了《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但距离真正落地实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缺乏统一标准的情况下,不同的机构和企业可以随意采用不同的评估体系和指标,导致ESG报告的可比性大大降低。投资者面对五花八门的报告,根本无法判断企业ESG表现的优劣,更无法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看似热闹,实则混乱,最终只会让ESG沦为一场无序的表演,毫无实际意义。
“绿色经济”:挂羊头卖狗肉的资本游戏
口号震天响,行动软绵绵
“绿色经济”成了重要关键词?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上市公司们在ESG报告里高喊着发展绿色经济的口号,什么“深化创新”、“打造低碳经济”,听起来振奋人心,但仔细一看,具体行动却往往是软绵绵的。宝钢股份说要“持续提升绿色低碳能力”,可它依然是钢铁企业,高耗能、高污染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宁德时代说要“减少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可它生产电池同样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而且电池的回收和处理也是一个巨大的环境难题。这些企业所谓的“绿色经济”,不过是把原有的业务包装上了一层绿色的外衣,然后堂而皇之地向投资者兜售。
央企的“表率”:一场政治作秀?
央企在ESG报告披露方面表现积极?别逗了!这根本就是一场政治作秀。国资委一声令下,央企们就不得不赶鸭子上架,纷纷发布ESG报告,生怕落后于人。但是,又有多少央企是真正出于对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的重视而披露ESG信息的?恐怕更多的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给领导一个交代。更有甚者,直接抄袭其他企业的报告,或者花钱请机构代写,内容空洞乏味,毫无新意。这种“表率”作用,除了能给领导脸上贴金,对推动中国经济的绿色转型又能有多大帮助?
银行的“绿色金融”:信贷扩张的遮羞布
ESG评级:谁来监管监管者?
银行业ESG报告披露率高达100%?这难道是什么值得称道的成就吗?在我看来,这更像是银行利用“绿色金融”概念进行信贷扩张的遮羞布。监管的严格要求,让银行不得不将ESG纳入业务流程,但又有多少银行是真心实意地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它们更关注的是如何利用绿色金融的标签,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扩大信贷规模,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而那些所谓的ESG评级机构,又有多少是真正独立公正的?它们会不会受到银行的利益影响,从而给出虚高的评级?谁来监管这些监管者?这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的只是银行的利润?
银行口口声声说要支持“可持续发展”,但它们的可持续发展究竟是为了谁?是为了环境保护?是为了社会公平?还是仅仅为了银行自身的利润?它们通过推出各种“绿色金融产品”,支持可再生能源项目,看起来是在为环保事业做贡献,但实际上,这些项目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商业利益。银行通过这些项目,不仅可以获得高额的利润,还可以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可谓一举两得。但是,这种“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否真正能够解决环境问题,是否能够惠及所有社会群体,恐怕只有银行自己心里清楚。
信息披露:一场精心策划的谎言
粉饰太平:风险在哪里?
修订后的《信披办法》要求上市公司充分披露风险因素?简直是掩耳盗铃!有多少上市公司会真正坦诚地披露自身存在的风险?恐怕更多的是选择性地披露一些无关痛痒的信息,而将那些真正可能影响公司未来发展的重大风险隐藏起来。尤其是那些上市时未盈利的公司,更是会竭尽所能地粉饰太平,掩盖自身存在的经营问题。投资者如果仅仅依靠这些被精心包装的信息,很容易被蒙蔽,从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系统化”:更加精致的欺骗?
修订版《信披办法》叠加配套的《指引》和《编制指南》,形成了“强制底线+参考范例”的框架,推动了中国ESG信息披露从零散化向系统化转变?在我看来,这不过是让企业造假变得更加系统化、更加精致而已。有了统一的框架和标准,企业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数据造假,从而更容易地蒙混过关。投资者如果不能擦亮眼睛,保持警惕,很容易就会掉入这些精心设计的陷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