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调研背后:一场心照不宣的利益博弈

长盛基金“调研”:走过场的“田野调查”?

所谓的“机构调研”,在我看来,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剧本。基金经理们蜻蜓点水般地走访几家上市公司,看似深入了解企业运营,实则不过是例行公事,走走过场。他们真的能从这些“调研”中挖掘出什么有价值的信息吗?我看未必。更多的,恐怕只是为了给自己的投资决策寻找一个看似合理的借口,或者干脆就是与上市公司之间进行某种利益输送的掩护。

机构调研报告中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和数据,看似客观公正,实则充满了水分和偏见。基金公司往往会选择性地披露一些对自身有利的信息,而对那些不利的信息则避而不谈。这种选择性的信息披露,严重扭曲了市场的真实情况,误导了投资者。

供销大集:一场数字游戏,还是困兽之斗?

供销大集这家公司,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字:乱。什么“经济效益为中心”、“精益、创新、搞活、融合、提质”,这些口号喊得震天响,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又有多少?

“商业运营、商贸物流、商品贸易三大主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听起来很美好,但仔细分析,这三大主业之间真的能形成有效的协同效应吗?还是各自为战,内耗严重?

更令人担忧的是,供销大集的股权结构极其复杂。中合农信及其一致行动人、海航商控及其一致行动人,这些股东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利益纠葛不清。这种复杂的股权结构,很容易导致内部控制失效,甚至出现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

当然,供销大集也在努力“减亏”,但这种减亏更多的是一种数字游戏。通过各种财务手段,将亏损转移或者隐藏起来,从而达到粉饰报表的目的。这种虚假的减亏,并不能真正解决公司面临的根本问题。

裕太微:技术突围的幻想,与海外市场的豪赌

裕太微这家公司,号称在车载以太网物理层芯片领域取得了突破,甚至已经在一些国内主流车企实现规模量产。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车载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的技术门槛极高,需要长期持续的研发投入。裕太微真的具备这样的实力吗?还是仅仅依靠一些噱头来吸引眼球?

更何况,车载芯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裕太微的产品真的能够经受住严苛的市场考验吗?

此外,裕太微还大力拓展海外市场,甚至在新加坡设立了发展中心。这种海外扩张,无疑会增加公司的运营成本和风险。如果海外市场拓展不顺利,将会对公司的业绩造成重大打击。

泰晶科技:精致的“卡脖子”难题,与国产替代的迷途

泰晶科技在车规级晶振领域面临的挑战,说白了就是“卡脖子”难题。高精度、零缺陷,这些都是硬指标,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瘫痪。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工业基础和制造能力的全面考验。

他们说原材料涨价影响可控,成本可以传导给客户。说得轻巧!下游厂商的日子就好过吗?这种层层转嫁成本的做法,最终只会削弱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高频差分振荡器在光模块市场有增长潜力?AI推动移动终端智能化带来新的机会?这些听起来很诱人,但有多少能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利润,恐怕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

至于硅晶振无法替代石英晶振的说法,我持保留态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谁能保证硅晶振永远无法克服自身的局限性?固步自封,只会错失未来的发展机遇。

基金公司光鲜背后的真相:规模崇拜与平庸的挣扎

“头部效应”下的苟延残喘:长盛基金的尴尬处境

长盛基金,一个成立于1999年的老牌基金公司,如今却在210家公募基金中排名64。这个排名,不上不下,不上不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就是所谓的“头部效应”:资源向头部集中,中小基金公司生存空间日益狭窄。长盛基金,就像一个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老兵”,既没有头部基金公司的光环,也没有特色小基金公司的灵活。

861.28亿元的资产管理规模,听起来很多,但刨除货币基金,只剩下556.98亿元。这556.98亿元,又能给投资者带来多少回报?恐怕更多的是管理费收入,养活了一批基金经理和员工。

136只公募基金,平均下来,每只基金的规模并不大。基金数量多,并不代表实力强,反而可能意味着管理分散,精力不足。基金经理们疲于奔命,忙于应付各种考核和排名,哪里还有精力去深入研究市场,为投资者创造价值?

明星基金经理的幻象:业绩神话与幸存者偏差

长盛基金有22位基金经理,排名63/210。这些基金经理中,有多少是真正的“明星”?又有多少是昙花一现,靠运气取得了短暂的辉煌?

“旗下最近一年表现最佳的公募基金产品为长盛城镇化主题混合A,最新单位净值为1.65,近一年增长48.85%”,这种“明星产品”的宣传,往往存在严重的“幸存者偏差”。我们只看到了表现最好的产品,却忽略了那些表现平庸甚至亏损的产品。一年业绩好,并不代表长期业绩好。市场风格变化,基金经理的能力圈限制,都可能导致业绩大幅波动。

更何况,很多所谓的“明星基金经理”,背后都有强大的团队支持。他们的成功,并非完全依靠个人能力,而是团队协作的结果。一旦离开团队,他们的业绩可能一落千丈。

AI “辅助”投资:一场数据驱动的豪赌,还是人性的沦丧?

“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这段话,充满了讽刺意味。AI算法,真的能取代人类的思考和判断吗?

AI可以快速处理大量数据,挖掘出一些潜在的投资机会。但AI无法理解市场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弱点。投资,不仅仅是数据分析,更是对市场情绪和宏观趋势的把握。

过度依赖AI,可能会导致投资决策的同质化,加剧市场的波动。更令人担忧的是,AI可能会被用来操纵市场,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AI投资,是一场数据驱动的豪赌。在这场豪赌中,人性的价值,正在逐渐沦丧。

作者 Kira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