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擴容的迷霧:二層網路的真與假?

技術限制下的掙扎:比特幣真的能承載 L2 嗎?

每當我們這些在 Botanix 埋頭苦幹的家伙,試圖在比特幣這塊“古老”的基石上構建新玩意兒時,心裡總會冒出一個揮之不去的疑問:我們殫精竭慮打造的系統,真的配得上“側鏈”或者“二層網路(L2)”這種聽起來就很時髦的稱謂嗎?說實話,這問題可真夠讓人頭大的。從純粹的技術角度來看,就目前比特幣的能耐,它還真沒法像以太坊那樣,舒舒服服地當個“老大哥”,穩穩地承載 L2。要知道,L2 這玩意兒,很大程度上得仰仗底層那些聰明到家的智能合約來驗證各種證明。就拿以太坊來說吧,它的 L2 驗證,靠的是智能合約裡那些寫死的確定性函數,每個以太坊節點在處理交易的時候,都得老老實實地跑一遍這些函數。

「比特幣鏈」的呼喚:獨立生態系統的崛起

可比特幣呢?情況就比較微妙了,說它簡單吧,有些地方確實簡潔明瞭;但要說它複雜,那也是真能把人繞暈。關於比特幣 L2 的討論,常常讓人一頭霧水。跟以太坊這種天生自帶圖靈完備和強大表達能力的“學霸”不同,比特幣的能力實在是太有限了。哪些事情在技術上可行,哪些事情根本就是天方夜譚,這裡面的細微差別,簡直能寫一部長篇小說。正因為如此,那些構建在比特幣之上的系統,嚴格來說,根本不具備 L2 或者側鏈的完整功能。那為啥我們更喜歡把它們叫做“比特幣鏈(Bitcoin Chains)”,而不是“擴展(Extensions)”或者“二層網路(L2)”呢?原因很簡單:這些基於比特幣的鏈,通常都有一套自己獨立的運行邏輯,而且它們會圍繞着這個邏輯,構建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生態系統。

與以太坊的鴻溝:智能合約的缺失與補救

說白了,比特幣不像以太坊那樣,天生就支持智能合約。任何複雜的邏輯,都必須通過構建在其之上的結構才能實現。所以,比特幣本身沒法直接驗證證明,也沒法維護智能合約的狀態。而且,大多數類型的證明,體積都大得嚇人,根本沒法上鏈 —— 比特幣交易只允許攜帶 80 字節的任意數據。別跟我提 Starkware 那種 m31 解決方案,那玩意兒高度專門,而且封閉得像個鐵桶。就算你費盡心思,把某種證明或者狀態更新發佈到比特幣上,這個過程也更像是樂觀型打包(Optimistic Rollups)。可是,等上整整一個星期,就為了搞定一個欺詐證明,這也太不現實、太讓人難以接受了吧?而如果依賴第三方橋接,又會引入延遲和信任假設,這兩點在比特幣原生環境中,都是絕對不能容忍的。

不破不立?比特幣協議修改的困境

再說得直白一點,與比特幣的交互,僅限於有 ScriptPubKey 的未消費的交易輸出 (UTXO) 和 BTC 的轉賬交易。那個可憐的 OP_RETURN 指令,只能攜帶 80 字節的數據,根本沒法支持複雜數據結構的交互。正因為這些限制,除非協議發生重大變化(比如硬分叉),否則很難讓比特幣具備完整的 L1 支持 L2 功能。而這類修改,不僅需要極高的社區共識,還可能損害比特幣作為資產的獨特性和價值定位。就拿引入 OP_CAT 等新指令的提案(比如 CatVM)來說吧,到現在都沒能達成廣泛共識。就算真的有了共識,一個 BIP(比特幣改進提案)從提出到激活,往往也需要好幾年的時間。

比特幣鏈(L2)生態:一場遲來的爆發?

魚龍混雜:誰是真正的比特幣 L2?

盡管比特幣存在着上述種種客觀限制,但大多數項目還是削尖了腦袋,想往“L2”這個概念上靠,彷彿只要貼上這個標籤,就能身價倍增。最早一批聲稱自己是比特幣 L2 的項目裡,Stacks 算是一個。雖然 Stacks 會把數據錨定在比特幣上,也會跟 BTC 進行交互,但說穿了,它本質上還是一個擁有自己共識機制的獨立區塊鏈。還有個例子是 BounceBit,這項目因為在它的共識機制裡用到了 BTC(跟它的原生代幣一起),就被某些人歸類為比特幣 L2。但說實話,這種分類實在是太牽強了。從架構上看,它更像是一種再質押(Restaking)模型,運行在自己的鏈上,比特幣的作用僅限於間接參與。說白了,就是蹭了個熱度。

被低估的價值:比特幣的 TVL 困境

不過,讓比特幣“活起來”—— 讓它不僅僅是一個價值儲存工具,而是能“做更多事情”的資產,這種願景早就吸引了無數開發者的目光。隨著 2022 年開啟的新一輪超級周期,這種願景也變得愈發重要。雖然以太坊在本輪周期中從底部到頂部的漲幅約為 4 倍,但比特幣盡管動作較慢、更“笨重”,漲幅卻達到了 6 倍。這動態,是不是很有意思?它進一步強化了比特幣在 Web3 世界中作為主導資產的地位。

如果我們從價值利用指標,比如 TVL(鎖倉總價值)來看—— 這間接反映了底層資產在生態系統中的使用程度—— 比特幣與其他網絡的對比,就更加扎眼了。TVL 代表的是一個生態的價值承載能力,既包括其上層構建的應用,也包括底層資產在運行於該基礎鏈之上的 L2 中的利用情況。目前,比特幣在去中心化應用中的 TVL 只有區區 55 億美元,而它的 FDV(完全稀釋估值)卻高達驚人的 1.74 萬億美元。這意味着,只有極少一部分比特幣的價值,真正實現了鏈上利用。反觀以太坊,它在 DeFi 應用與質押基礎設施(比如 Lido、EigenLayer、Rocket Pool 等)中的 TVL 達到了 489 億美元,相比其 2280 億美元的 FDV,已經有相當大比例的資產在積極參與生態運行。

對比之下,這個差距簡直一目了然。Solana 的 TVL 相較於它的 FDV,也處於一個較高的水平—— 82.5 億美元對比 760 億美元。你看這個差距就知道了!Solana 是 82.5 億 vs 760 億,而比特幣則是 58 億 vs 高達 1.73 萬億的估值!這簡直是天壤之別!這也恰恰體現了比特幣生態在價值利用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增長潛力。

長期持有者的悖論:安全性至上還是價值釋放?

確實是一個非常鮮明的對比,不是嗎?而這恰恰凸顯了比特幣生態中巨大的上行空間—— 也正是這種潛力,吸引了像 Botanix 這樣的協議開發者,在比特幣之上構建項目。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因素,在推動 Botanix 這類技術創新的同時,又可能反過來放緩整個比特幣生態的發展。這種“悖論”體現在 BTC 持有者的典型心態上:他們習慣長期將資產存放在冷錢包裡,而不是像以太坊的 DeFi 用戶那樣,頻繁與協議互動。相較於以太坊用戶積極參與質押、借貸、流動性挖礦等活動,BTC 持有者更重視資產安全、自主管理,並且高度堅持比特幣的原教旨價值觀。說白了,就是“囤幣黨”的心態根深蒂固。

原生比特幣的堅守:對跨鏈資產的質疑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基於非比特幣原生鏈的“合成 BTC”或“跨鏈 BTC”版本,始終難以獲得主流採用的原因之一。比特幣用戶普遍對非原生鏈上的生態缺乏信任,認為那不是真正“錨定”比特幣網絡的東西。BTC 的內在價值,主要體現在其“長期價值儲存”功能上。數據顯示,目前約有 60% 到 70% 的比特幣,在過去一年中從未發生過鏈上轉移,而且這個比例還在持續上升,反映出長期持有者(HODLer)的穩固存在。2024 年 11 月,這個比例一度創下新高,達到了 70.54%,盡管在隨後 BTC 價格上漲的過程中,這個數值略有下降。

Bitcoin Chains(L2)生態:騰飛背後的隱憂

閃電網路的先發優勢與先天不足

比特幣生態系統的發展,其實遠早於以太坊通過 Layer 2 進行擴容的歷史。想想看,閃電網路比 Plasma 早出現了 3 年,比最早的 rollup 也早了 5 年!它在去中心化支付擴展性方面,確實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它也繼承了不少設計上的局限性,比如交互性—— 用戶必須時時刻刻保持在線,才能接收付款;在多方參與的場景下,支付路由的複雜性也讓人頭大;還有那複雜的入金和出金流動性要求,簡直是個無底洞。總之,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從支付到應用:比特幣鏈的進化之路

後來,出現了一種叫做 ARK 的 Layer 2 協議,稍微緩解了部分問題。ARK 引入了 ASP(Ark 服務提供商),以私密的方式在用戶之間結算付款,同時仍然允許在主鏈上無信任地贖回比特幣。但問題是,由於當時還沒有引入 covenant(契約)機制,ARK 仍然面臨交互性限制,而且它對資本的高需求,也使得這個協議效率不高。說白了,就是個高不成低不就的雞肋。

此前,這些基於比特幣的鏈,在支付場景中確實有用武之地,但仍然面臨擴展瓶頸,而且幾乎沒有嘗試為比特幣增加額外的功能。後來,才慢慢出現了更複雜、功能更強大的設計。與此同時,一些複雜的解決方案也在並行發展:Rootstock 於 2015 年推出,而 Stacks 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 2013 年。不過,它們的開發之路可謂漫長而曲折。

群雄逐鹿:比特幣 DeFi 的新格局

直到兩年前,比特幣在去中心化應用中的存在感仍然非常薄弱。2023 年初,只有區區幾億美元的 BTC 部署在 DeFi 領域 —— 相較於比特幣龐大的市值,這簡直是滄海一粟。但到了 2024 年,一切都開始變得不一樣了。最早嘗試為比特幣引入可編程性的項目,包括 Rootstock 和 Stacks。根據 DefiLlama 的數據顯示,2024 年上半年,Rootstock 托管了約 2.94 億美元的 BTC,而 Stacks 則托管了約 2.89 億美元,兩者加起來,總共才 5.7 億美元。在 2024 年,隨著新玩家的加入,比特幣生態的格局發生了重大調整。2024 年 2 月的時候,Rootstock 和 Stacks 還佔據了超過 94% 的總鎖倉量(TVL),但到了 2025 年 3 月,這個格局已經變得多元化了許多。

TVL 數據井噴的真相:增長還是炒作?

在這樣的背景下,到 2024 年年底,比特幣的鏈上總鎖倉量(TVL)激增了超過 20 倍!—— 從 2024 年 1 月的 3.07 億美元,飆升至 12 月的 65 億美元,一年之內暴漲超過 2000%。這可不僅僅是增長,而是比特幣在鏈上金融領域的一次真正的爆發!TVL 在 2024 年 10 月開始上升,並在 12 月達到巔峰,衝到了 73.9 億美元。那麼,這一切究竟是怎麼發生的呢?

僅僅在 2024 年,比特幣生態系統的增長就高達 600%,總鎖倉 BTC 數量突破 30,000 枚,相當於近 30 億美元的資產,被積極地用於各類擴容解決方案。信息已經非常明確了 —— 比特幣正在發生演變。它已不再只是一個價值儲存的手段,而是逐漸成為鏈上經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堅守與創新:比特幣鏈的雙刃劍

與此同時,Rootstock 和 Stacks 的市場地位開始下滑,逐漸被更先進、功能更強大的協議所取代。比特幣的可編程層解決方案迅速爆發,推動比特幣 DeFi 邁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根據 L2Watch 的數據顯示,如今已經有超過 75 個基於比特幣的項目正在開發中,涵蓋兼容 EVM 的鏈、rollup 方案,以及全新設計的側鏈。這些項目的共同目標只有一個:釋放比特幣龐大的流動性,並將其整合進更廣闊的 DeFi 生態系統。

隨著協議的多樣化,比特幣生態的容量也在不斷增長。這個領域已經走過了漫長的歷程 —— 從最初用於支付的網絡疊加層(比如閃電網路),到如今提供多種能力的複雜鏈式生態。但關鍵的挑戰不僅僅是構建能夠為比特幣用戶提供新可能性的鏈,更在於如何在過程中保留比特幣原生的特性和安全性。這遠比單純通過鑄造與銷毀機制建立跨鏈橋或者合成資產複雜得多。而像 Botanix 這樣的項目,正在嘗試通過 Spiderchain 技術和協調者網絡來解決這個問題,從而保持與比特幣主網的直接連接與連續性。

這些技術的演進,正在推動比特幣從“持有(HODL)”走向“生息(Yield)”:進入 DeFi 和現實世界資產(RWA)的場景。而 Botanix 的目標,正是實現這種“智能化使用比特幣”的方式,同時不脫離比特幣主鏈本身。現在,配備智能合約的比特幣鏈解決方案,已經支持鏈上借貸、交易和收益生成,正在逐步複製以太坊的 DeFi 體系。這讓 BTC 持有者可以賺取收益,或者將 BTC 作為抵押品使用,而無需依賴中心化的托管人。正如 VanEck 所指出的,這類鏈和抽象技術,將會把比特幣從被動的價值儲藏工具,轉變為積極參與去中心化生態系統的一員,進一步釋放流動性,並推動跨鏈創新。

作者 Kira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