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大市场:共享电单车行业破局的关键,还是镣铐?

打破地方保护,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这话说了很多年,听起来振奋人心。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往往骨感。地方保护主义这颗毒瘤,真的能靠一纸文件就根除吗?共享电单车行业看似迎来了政策的春风,实则暗流涌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企业,可能会变着法儿设置各种隐形壁垒,比如提高准入门槛、设置不合理的运营区域限制等等。到时候,所谓的“统一大市场”,恐怕又成了一句空话。

准入标准的统一,谁说了算?

准入标准的统一,听起来很美好,但具体怎么统一?谁来制定标准?标准制定过程中,谁的利益能得到保障?如果标准过高,会不会扼杀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如果标准过低,又如何保证服务质量和用户安全?这些问题不解决,所谓的准入标准统一,很可能沦为大企业排除异己的工具,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的利益。

营商环境向好?别光看报告,看看街头巷尾

各种咨询报告都喜欢唱赞歌,什么“营商环境持续向好”,听听就好,千万别当真。共享电单车企业在实际运营中,面临的挑战远比报告中描述的复杂。城管的刁难、用户的恶意破坏、竞争对手的恶意攻击,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如果营商环境真的那么好,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企业倒闭?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用户抱怨体验差?所以,别光看报告,多去街头巷尾走走,听听真实的声音,才能对这个行业有更清醒的认识。

艾瑞咨询报告:乐观的背后,是资本的狂欢还是用户的需求?

积极探索和开放态度?别忘了之前的政策反复

艾瑞咨询的报告说,很多省会城市和地级市对共享电单车持积极探索和开放态度。这话听起来很悦耳,但别忘了,之前有多少城市对共享单车/电单车是“一刀切”的政策?今天说开放,明天会不会又变卦?政策的稳定性才是企业敢于投入的关键,如果政策朝令夕改,再大的企业也经不起折腾。这种所谓的“积极探索”,更像是地方政府在试探风向,看看能不能从中捞点好处,而不是真正为了方便用户出行。

全国性规模品牌的机会?地方小玩家瑟瑟发抖

报告说,这对松果出行等“全国性规模品牌”是利好,能带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这话没错,但同时也意味着,地方小玩家的日子更难过了。本来就在夹缝中生存,现在巨头们要来抢食,它们还有活路吗?共享电单车行业,最终会不会变成几个巨头垄断的局面?到时候,用户还有选择的权利吗?恐怕只能被迫接受巨头们提供的服务,价格和服务质量都难以保证。 small local businesses are likely to be worried.

新国标下的共享电单车:高要求是挑战,更是洗牌

2025新国标:是升级还是变相淘汰?

2025年电动自行车新国标正式实施,对车辆的生产制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车速限制、阻燃标准和智能化水平等。表面上看,这提升了车辆的安全性和技术含量,但实际上,这也在变相淘汰一批不具备技术实力和资金实力的小企业。新国标真的能让用户骑得更安全、更舒适吗?还是只是让少数大企业更容易垄断市场?毕竟,更高的生产成本最终还是要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1+N格局:巨头盛宴,小玩家汤都喝不上?

报告中提到的“1+N”行业格局,即少数全国性品牌加上若干区域性品牌,听起来似乎很美好,给小企业留了一点生存空间。但实际情况可能是,巨头们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小玩家只能在边缘地带苟延残喘,勉强喝点汤。这种格局真的能促进市场竞争,提升服务质量吗?恐怕最终只会导致寡头垄断,用户选择越来越少,价格越来越高。

四大全国性品牌:谁在裸泳?

规模、技术、供应链:真的能构成护城河?

报告提到,青桔、美团、哈啰、松果这四家“全国性规模品牌”凭借运营规模、技术研发和供应链优势,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但仔细想想,这些优势真的能构成坚不可摧的护城河吗?规模越大,运营成本越高,管理难度也越大;技术更新换代速度飞快,今天的优势明天可能就变成劣势;供应链一旦出现问题,整个运营都会瘫痪。所以,这些所谓的优势,其实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更何况,共享电单车的核心竞争力,真的只是规模、技术和供应链吗?用户体验、服务质量、安全保障,难道不更重要吗?

松果出行: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真的那么香?

报告特别提到松果出行,说它通过自建5G智能工厂,实现了从车辆生产到投放运营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听起来很高大上,但这种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真的那么香吗?数字化管理固然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同时也可能导致数据泄露、隐私侵犯等问题。更何况,数字化管理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比如车辆的维修保养、用户的恶意破坏等,这些都需要人工干预。所以,别把数字化管理吹得天花乱坠,它只是工具,关键还是看怎么用。

标准化、成本控制、政策合规:领先优势,还是自我安慰?

报告还说,松果出行在车辆标准化、成本控制、政策合规性以及运营效率上占据先机。这些话听起来更像是自我安慰。车辆标准化固然能降低生产成本,但同时也可能导致产品同质化,缺乏个性;成本控制过度可能会影响车辆质量和服务质量;政策合规性是底线,而不是优势;运营效率高固然好,但如果牺牲用户体验,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这些所谓的领先优势,其实也充满了水分。

规模化盈利?别急着下结论

报告最后说,松果出行是唯一一家以共享电单车为主业且实现规模化盈利的“全国性规模品牌”。这句话最值得怀疑。共享电单车行业盈利难是公认的事实,松果出行真的能实现规模化盈利吗?它的盈利模式是什么?是靠提高价格,还是靠降低成本?如果是前者,用户肯定不买账;如果是后者,服务质量肯定会下降。所以,别急着下结论,让时间来检验一切。

技术驱动与用户价值:智能化的口号,可持续发展的空谈?

无人驾驶:重塑格局?还是又一个噱头?

报告预测,共享电单车行业未来将聚焦于车辆智能化、能源可持续化和运营精细化等方面,其中无人驾驶技术或将重塑产业格局。无人驾驶,听起来很科幻,但真的靠谱吗?在复杂的城市交通环境中,无人驾驶电单车真的能保证安全吗?如果出现事故,责任该如何划分?更重要的是,无人驾驶真的能提升用户体验吗?还是只是为了降低运营成本,牺牲用户的操控乐趣?共享电单车,骑行的乐趣才是灵魂,如果变成了冷冰冰的机器,还有什么意义?

合肥试点:提升效率?还是变相垄断?

报告提到,松果出行正在安徽合肥开展无人驾驶两轮车规模化应用示范项目,有望大幅提升车辆使用效率,并帮助城市管理部门实现对车辆总量的控制。这听起来更像是为政府部门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真正为用户着想。提升效率?控制总量?这些都只是管理者的需求,用户真正需要的是便捷、安全、舒适的骑行体验。更何况,这种试点项目很容易演变成变相垄断,让其他企业难以进入市场,最终损害用户的利益。

自动合规停放:治理乱停乱放?别逗了

报告还说,无人驾驶电单车可以通过自动合规停放,有效治理乱停乱放现象,提升城市形象。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乱停乱放的根源在于用户素质低下和城市停车位不足,靠无人驾驶就能解决?就算电单车能自动停到指定地点,如果用户不遵守规则,随意挪动车辆,又有什么用?更何况,自动停放技术并不成熟,很可能出现故障,导致车辆无法正常停放,反而加剧乱停乱放现象。所以,别指望无人驾驶能解决乱停乱放问题,这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

黄金发展期?别光画饼,看看用户的吐槽

技术创新、精细化运营:真的能解决用户痛点?

报告结尾,又开始画饼了,说共享电单车正在迎来黄金发展期,以青桔、美团、哈啰、松果为代表的“全国性规模品牌”,将凭借技术创新、精细化运营能力等优势,在这一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技术创新?精细化运营?这些词听起来很空洞,关键是能不能解决用户的痛点。用户痛点是什么?是车辆难找、价格太贵、骑行体验差、安全没保障。如果技术创新和精细化运营不能解决这些问题,那又有什么意义?不过是企业自嗨罢了。

规范化程度提升:谁来监管?如何监管?

报告展望未来,说随着行业规范化程度的提升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升级,共享电单车有望成为推动城市绿色出行和智慧交通建设的重要力量。规范化程度提升,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谁来制定规范?如何执行规范?谁来监管?如何监管?如果监管不到位,所谓的规范,不过是一纸空文。更何况,规范化过度,可能会扼杀创新,让市场失去活力。所以,规范化要适度,既要保障用户权益,又要鼓励企业创新。

绿色出行、智慧交通:理想很美好,现实呢?

绿色出行、智慧交通,这些词听起来都很美好,但现实呢?共享电单车真的能减少碳排放吗?真的能缓解交通拥堵吗?恐怕未必。一方面,电单车的生产、回收过程也会产生污染;另一方面,如果用户放弃公共交通,选择骑电单车,反而会增加交通压力。所以,别把共享电单车吹捧成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万灵药,它只是一个补充,不能过度依赖。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共享电单车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作者 Kira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