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铁传媒第一股”不再性感:兆讯传媒的增长焦虑
财报数字背后的隐忧:增收不增利的尴尬
兆讯传媒,顶着“中国高铁传媒第一股”的光环,发布了2024年年报。营收6.7亿元,同比增长12.26%。乍一看,数字光鲜,增长喜人。但仔细一琢磨,这净利润7563万,实在让人高兴不起来。营收是上去了,利润却没跟上,这说明啥?说明成本控制出了问题,要么是费用攀升,要么是业务结构不够健康。一个靠垄断高铁站广告位起家的公司,如今却面临增收不增利的窘境,这“第一股”的帽子,戴着恐怕有点沉重。表面上是政策利好、消费复苏,实际上,却是这家公司自身盈利模式的焦虑。
户外广告的“政策春药”:真能治好兆讯传媒的病?
消费复苏的幻象:被高铁站“绑架”的广告生意
国家提振消费的政策是不少,什么“两新”政策,什么消费品以旧换新,听起来热闹,但仔细想想,这些政策红利,兆讯传媒能吃到多少?高铁站的广告位,说白了,受众就是那么一拨人——出差的、旅游的。这部分人的消费习惯,真能被高铁站的广告牌给改变?我对此表示怀疑。与其说是消费复苏带来了机会,不如说是兆讯传媒被自己“绑架”在了高铁站这个单一场景里,进退两难。
数字转型:新瓶装旧酒?
全国各地鼓励广告业数字化转型,这口号喊得震天响。但兆讯传媒的“数字化”,我看更多的是把原来的灯箱广告换成了LED屏,把静态画面变成了动态视频。这充其量是“显示技术”的升级,和真正的“数字化转型”差着十万八千里。数字化,意味着数据驱动、精准营销、个性化推荐。兆讯传媒的数据从哪里来?对用户行为的分析又在哪里?如果只是换个屏幕,那和“新瓶装旧酒”有什么区别?
第二增长曲线:裸眼3D大屏真的是解药?
商圈地标:面子工程还是里子生意?
兆讯传媒在各地商圈搞起了裸眼3D大屏,又是广州天河路,又是成都春熙路,似乎想靠这个打造“第二增长曲线”。但说实话,这东西更像是地方政府为了政绩搞的“面子工程”。裸眼3D,刚出来的时候还觉得新鲜,现在谁还稀罕?消费者猎奇心理过去之后,这些大屏的价值还有多少?更何况,这些商圈的广告位租金可不便宜,运营维护成本也高,如果不能带来实实在在的营收增长,那就是在烧钱。
昙花一现的网红效应:缺乏沉淀的流量
《Take a Breath》、《登陆》、《猫猫虫》,这些裸眼3D内容确实吸引了一些眼球,甚至上了央视新闻。但网红效应来得快,去得也快。今天大家觉得好玩,拍个照发个朋友圈,明天就被新的热点取代了。这些流量,没有沉淀,没有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客户,对兆讯传媒来说,意义有多大?我觉得,更多的是给领导们汇报的时候,有个好看的PPT素材罢了。
数智户外新范式:画饼充饥?
设备更新: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豪赌?
国务院鼓励设备更新,兆讯传媒自然也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加速媒体广告屏幕数字化进程。但问题是,设备更新的投入,真的能带来相应的回报吗?新增的媒体站点,优化后的站点,真的能吸引更多的广告主吗?我看未必。现在广告主都很精明,他们要的是ROI(投资回报率),而不是花里胡哨的屏幕。如果设备更新只是为了迎合政策,而不是基于市场需求的考量,那很可能是一场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豪赌。
护城河与第二曲线:左右互搏的战略困境
业内人士分析,兆讯传媒的第一曲线(高铁站广告)稳固,第二曲线(商圈大屏)布局成效显著。但我看到的却是左右互搏的战略困境。第一曲线的增长空间有限,已经被高铁站的客流量所限制;第二曲线又面临着高成本、低转化的风险。这就像一个人,左脚穿着舒适的旧鞋,右脚却踩着一双华而不实的高跟鞋,走起路来,能不难受吗?兆讯传媒想要真正实现增长,恐怕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找到一条更可持续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