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 的舞台与流星:繁荣与衰落的残酷真相

聚光灯下的宠儿:昙花一现的辉煌?

Web3 这场大戏,永远不缺舞台,缺的是能持续抓住观众眼球的主角。每当一个协议突然爆火,社交媒体上便充斥着对它的溢美之词,其他项目要么摇尾乞怜,要么拙劣地模仿,仿佛不蹭上这波热度就要被时代抛弃。这种感觉,经历过 Pump.fun 狂潮的人应该深有体会。再往前追溯,FriendTech、Farcaster、Bananagun、Unibot,哪个不是曾经风光无限,如今却黯然失色?它们各自都有属于自己的周期,顶点之后便是不可避免的下坠。

残酷的现实是,Web3 的舞台永远都在,炒作的戏码也永远不会停歇,但主角却像走马灯一样,换了一茬又一茬。这并非因为产品本身有多么不堪,而是因为人们的注意力太容易被更新、更耀眼的事物所吸引。在这个领域,新鲜感的保质期短得可怜,聚光灯永远不会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所以,别指望某个项目能永远站在舞台中央,那是不可能的。Web3 根本不相信永恒。

“过气明星”图鉴:注意力黑洞与价值错位

Web3 圈子里待久了,就能看明白一个残酷的循环:一个协议横空出世,霸占了所有人的时间线,然后就像一颗流星一样,迅速陨落。下面的表格,就是对这种现象的一个快照。但它衡量的不是那些冰冷的数字,比如总锁定价值(TVL)或者代币价格,而是更虚无缥缈的东西:注意力、记忆力和情感相关性。这些项目,都曾经是聚光灯下的宠儿,有些至今还苟延残喘。

FriendTech:社交泡沫的破灭

FriendTech 的崛起,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社交实验,带着令人咋舌的速度和高调。然而,它的衰落也同样彻底,甚至可以说是毫无尊严。没有清晰的路线图,缺乏用户粘性,看不到任何复苏的迹象。潮水退去,人们才发现,它不过是一个空洞的社交泡沫,一场彻头彻尾的庞氏骗局。把自己的社交关系变成可以交易的代币?这听起来很性感,但终究经不起人性的考验。

Unibot:黑客阴影下的苟延残喘

Unibot 比 FriendTech 稍微强那么一点点。它经历了黑客攻击、克隆产品的围剿,以及整个市场的低迷,但至少目前还活着,并且勉强维持着“同类产品中交易体验最佳”的名声。然而,谁又能保证它不会成为下一个牺牲品呢?在 Web3 的丛林里,没有谁是安全的。

Virtuals:从赌场到华尔街的豪赌转型

Virtuals 是少数几个不仅活了下来,而且成功转型的案例之一。它最初只是一个基于 Base 链的预测平台,说白了就是个去中心化的赌场。但现在,它摇身一变,把自己定位为“AI 代理中的华尔街”。这种转型,在加密领域是极其罕见的,尤其对于一个诞生于“degen casino”(去中心化赌徒乐园)的项目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但成败与否,还有待时间检验。毕竟,改头换面容易,脱胎换骨难。

Pump.fun 与 Maestro:Meme 币的快餐文化

Pump.fun 和 Maestro 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死亡”,只能说是市场被稀释了。它们依然在运行,依然活跃,用户活动量也时不时会迎来一波小高潮。但现在,已经没有人会再用“革命性”这个词来形容它们了。Meme 币制造机和狙击机器人网络,从来都不是为了持久而设计的;它们生来就是为了制造轰动效应。而它们也确实做到了,而且不止一次。但快餐文化注定无法长久,Meme 币的生命周期,比互联网的记忆还要短暂。

Grass、DeBank、Farcaster:静水深流的异类

还有一些项目,属于慢热型选手,比如 Grass、DeBank、Farcaster。它们都有各自的特色:投机收益、DeFi 社交身份,以及去中心化社交。它们都不是那种浮夸的项目,也没有彻底消失,只是在最初的炒作期过后,选择了悄无声息地发展。它们更像是 Web3 世界里的异类,不追逐流量,不迎合热点,只是默默地做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但这种坚持,最终能否得到回报,谁也说不准。在这个浮躁的圈子里,默默耕耘往往意味着被遗忘。

默默耕耘者的悲歌:毅力与曝光的悖论

如果说上一节衡量的是那些项目曾经拥有的“注意力”,那么这一节关注的则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毅力。一个项目的炒作期往往热闹非凡,但真正的建设过程,却往往是安静而煎熬的。有多少项目,在聚光灯熄灭后,还能坚持下去?

FriendTech 的谢幕:先跑为敬的 Web3 精神?

不幸的是,FriendTech 率先选择了放弃,已于 2024 年 9 月正式关门大吉。这或许就是 Web3 精神的另一种体现:快速迭代,不行就跑。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体面退场,把资源留给更有潜力的项目。这听起来很理性,但也不免让人唏嘘。曾经的明星项目,最终却落得如此下场,这难道不是对 Web3 浮躁生态的一种讽刺吗?

更新日志里的独角戏:谁在坚守?

剩下的项目,还在默默地增长着,但它们的进步,不是在 Twitter 的推送时间线上,而是在项目更新日志里。这些更新,或许只是修复了一个小小的 Bug,或许只是增加了一个不起眼的功能。但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改进,构成了项目发展的基石。然而,又有多少人会关注这些细节呢?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默默耕耘往往意味着被忽视。那些真正推动 Web3 进步的人,往往是最沉默的人。

巅峰≠永恒:数据背后的残酷真相

我们总能感受到一个项目正在走向巅峰。Telegram 群里卡到无法滚动,社区里充斥着跟风者和一些半生不熟的新手帖子,该协议的网站在炒作的重压下瘫痪。但这种状态,往往只是昙花一现。以下是一些项目在巅峰时期和之后的运营数据对比,数据背后,是更残酷的现实。

Virtuals:AI 叙事能否力挽狂澜?

Virtuals 在 2024 年 10 月迎来了代理创建的高峰,单日新增代理超过 60 个,随后在 11 月和 12 月掀起了一波实验热潮。但到了 2025 年初,每日代理创建数量已经跌至个位数。数据下滑是显而易见的,问题是,转型 AI 叙事,真的能让 Virtuals 重回巅峰吗?还是说,这只是一个饮鸩止渴的策略?

Bananagun:狙击手不再性感

2024 年 7 月,Bananagun 的用户活跃量达到了顶峰,超过 7 亿。但九个月后,只剩下 1.246 亿,跌幅高达 82%。Bananagun 仍在运行和开发中,但已经不再是用户的首选。Telegram 机器人已经充斥市场,狙击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市场格局在不断变化,Bananagun 并没有消亡,只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曾经令人血脉喷张的“狙击”,现在看来,也不过是一种廉价的工具而已。

DeBank:DeFi 社交的伪命题?

DeBank 在 2023 年中经历了多链注册量的激增,随后便进入了停滞状态。到 2024 年初,新用户已经停止涌入。产品本身并没有缺陷,只是市场格局变化了。DeFi 社交听起来不错,但人们并没有为之留下。也许他们只是用 DeBank 跟踪了几个钱包而已,然后就离开了。DeFi 的本质,仍然是利益驱动,而非社交。DeBank 试图将二者结合,但最终却证明,这不过是一个伪命题。

Farcaster:反炒作的逆袭之路

Farcaster 是静默复利(quiet compounding)的典范。自 2024 年末以来,其日活跃用户(DAU)一直稳定在 2 万到 5 万之间,用户参与度也始终如一,没有出现大幅飙升,也没有空投诱饵,只有真实的使用量。虽然大多数社交协议都在追逐流量,但 Farcaster 却正在养成习惯,这可能才是真正的优势。在这个喧嚣的 Web3 世界里,Farcaster 就像一个安静的角落,让人们可以真正地交流和思考。

Pump.fun:Meme 币火山的余烬

Pump.fun 就像一座火山。2024 年末,在其平台上创造了数百万个 Meme 币,高峰期新增钱包超过 15 万个。但此后,趋势便急剧下降,但它并没有消亡。目前在 Pump.fun 平台每日稳定诞生 5 万到 6 万个 Meme 的水平,只是它已不再处于聚光灯下了。Meme 币的狂热,终究只是一场短暂的幻梦。当泡沫破裂,留下的只是一地鸡毛。

叙事崩塌:曾经我们深信不疑的幻梦

你可以在仪表盘上追踪项目的使用情况,观察那些冷冰冰的数字。但叙事,却存在于其他地方,存在于人心之中。为了真正理解这些项目的兴衰,我们必须重新回忆起,它们真正意义非凡的那一刻。FriendTech 将社交影响力转化为流动性,Pump.fun 改变了代币发行的规则,而 Farcaster 则不仅仅是一款社交应用,更是一份 Web3 独立宣言。

人们不仅仅是使用这些协议,而是将自身与之契合,将自己的价值观投射其中。FriendTech 让我们觉得自己很有影响力,Pump.fun 让我们觉得自己很有智慧,Farcaster 让我们觉得自己身处一个比 Twitter 更纯粹的平台。但当这些叙事开始崩塌,用户便会毫不犹豫地离去。

FriendTech:影响力泡沫的破灭

FriendTech 的叙事极具吸引力:将你的社交图谱代币化,将影响力货币化。在其巅峰时期,它不仅仅是一个 SocialFi 工具,更是地位即资产的象征。然而,这个叙事最终不堪重负而崩塌。没有路线图,没有参与循环,没有文化传承。这是一个罕见的案例,使用情况、叙事和产品都同步消失。它既是一次干净利落的崛起,也是一次干净利落的消亡。FriendTech 的故事告诉我们,影响力是无法被量化的,更无法被交易。

Bananagun:公平假象下的速度游戏

Bananagun 讲述了公平竞争的叙事。快速狙击,智能代币经济学,以及面向日常交易者的机器人。它在 Telegram 机器人浪潮中蓬勃发展,凭借更敏锐和更快的速度赢得了声誉。现在它仍在运行,仍在为交易者服务,但它已经成为基础设施,虽然有用,但不再引领趋势。Bananagun 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公平往往只是一种假象。在速度的游戏中,永远是那些拥有更多资源的人才能获胜。

Unibot:可靠性能否战胜黑客?

Unibot 专注于交易速度和精度。它将自己定位为最敏锐的 Telegram 交易者的工具,这不仅仅是一款产品,更是一种身份认同。尽管面临竞争甚至黑客攻击,Unibot 的形象依然屹立不倒。它的功能不断扩展,用户群也经久不衰。它不依赖病毒式传播,而是依赖可靠性。这个叙事至今仍然适用。但问题是,仅仅依靠可靠性,真的能在 Web3 世界里生存下去吗?

Pump.fun:代币民主化的狂欢与陷阱

Pump.fun 使代币创造去中心化,并随之带来暴富故事。在巅峰时期,感觉每 10 秒就会诞生一个新的代币,但市场很快就饱和了。如今,它仍然活跃,但魔力已经消失了。“人人都能发行代币”的叙事,在“PVP”中失去了光彩。Pump.fun 的故事告诉我们,民主化并不意味着成功。当每个人都可以发行代币时,代币的价值也就会被稀释。

Virtuals:豪赌 AI 的胜算几何?

Virtuals 最初是一个基于 Base 的投机中心,它理解注意力,但后来发展到被注意力所支配。它转向 AI 代理平台,将自身重新定义为比预测市场更大的叙事。现在,它不再追逐 Meme,而是在构建基础设施。“AI 代理界的华尔街”是一个更大胆、更持久的叙事,它是本文中为数不多的能改写自身叙事的协议之一。但 Virtuals 能否在 AI 领域站稳脚跟,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DeBank:身份认同的尴尬

DeBank 告诉市场,用户的 DeFi 投资组合就可以构成他们的身份,它让钱包跟踪变得具有社交性。曾经这个叙事确实有效,但却一直停滞不前。DeBank 产品仍然功能齐全,在高级用户中备受推崇,但它从未从工具跃升成为网络。某种程度上,DeBank 是其自身用户体验稳定性的牺牲品,它好到让人无法忽视,却又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让人主动推广。DeBank 的故事告诉我们,身份认同不是靠工具就能建立起来的。它需要更深层次的连接和更广泛的共鸣。

Farcaster:Web3 独立宣言的现实困境

Farcaster 的初衷是:拥有你的社交。它并非试图复刻 Twitter,而是重新构想了链上发布、互动和构建的模式。目前的情况证明了一点:Farcaster 并未衰落。它一直在缓慢地积累信任和吸引力,作为长尾叙事,不追求病毒式传播将更具韧性。Farcaster 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独立,需要付出耐心和努力。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死亡倒计时:那些被遗忘的角落

除了以上提到的知名例子外,其他一些协议也曾在短期内获得过显著关注,但之后用户活跃度、交易量或相关数据都明显下降。这些项目并非边缘项目,在巅峰时期,它们也引领了市场叙事,并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本节重点介绍其中一些案例,它们的故事或许更加令人唏嘘。

Blast:积分游戏的速朽

在 2024 年 7 月的积分驱动热潮中,Blast 月活跃用户数达到 90 万的峰值。目前月活跃用户数约为 12 万,在用户积分疲劳出现后,收益叙事也迅速消亡。Blast 的故事告诉我们,积分游戏终究只是一个短期刺激。当收益不再诱人,用户便会毫不犹豫地离开。

Scroll:zkEVM 光环褪色

在 zkEVM 炒作达到顶峰时,Scroll 月活跃用户数达到 120 万,但目前约为 11.1 万。Scroll 仍在运行中,但随着基础设施转向性能优先的叙事,市场对其新鲜感逐渐消退。Scroll 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适应市场的变化。当 zkEVM 不再是唯一的选择时,Scroll 的光环也就逐渐褪色。

Starknet:开发者忠诚度的代价

Starknet 曾经过桥存款达到 16 亿美元,但目前约为 3.9 亿美元。一些开发者的忠诚度依然存在,但由于成本和工具摩擦,主流采用已经有所放缓。Starknet 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发者生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用户的体验。当使用成本过高,用户体验不佳时,开发者也难以留住用户。

Renzo Protocol:再质押赛道的炮灰

Renzo 月活跃用户数巅峰达 15.5 万,目前略低于 1.9 万。虽然其在流动性再质押赛道仍然具有影响力,但光芒已经被更强大的 EigenLayer 生态系统参与者所掩盖。Renzo 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规模和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当面对更强大的竞争对手时,弱者往往只能沦为炮灰。

Sushiswap:去中心化的黄粱一梦

Sushiswap 巅峰交易量达到 113 亿美元。目前交易量约为 2 亿美元。这是一个警示故事,它表明碎片化、治理扩张以及中心化交易所(CEX)的竞争都将削弱先行者的优势。Sushiswap 的故事告诉我们,去中心化并非万能的。当面对中心化交易所的竞争时,去中心化交易所往往难以抵挡。

以上这些协议都曾一度被视为行业领导者。虽然有些协议仍然活跃,但它们的数据表明,如今用户与它们的互动方式发生了转变。这种下降究竟是源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叙事的演变,还是仅仅是因为有更强大的市场力量?给我们的教训始终如一,早期的增长势头与项目长期持续存在并无相关性。在这个残酷的 Web3 世界里,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

作者 Kira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