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效应下的国货迷局:蒙牛的“利好”为何成“利空”?
最近网络上哀鸿遍野,不少人恨不得把川普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新政一出,美国物价飞涨,别说苹果手机成了奢侈品,连鸡蛋都敢卖到天价,简直是抢钱!按理说,这本该是中国产品出口的绝佳机会,国货逆袭的好戏眼看就要上演。电子产品、牛羊肉,甚至连咱老百姓餐桌上的鸡蛋,都成了大洋彼岸的香饽饽。
然而,这泼天的富贵,好像偏偏绕过了蒙牛。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乳业巨头,交出了一份近年来最惨淡的成绩单。2024年营收跌破千亿,净利润更是断崖式下跌97.83%!这可不是小感冒,简直是进了ICU。营收利润双双跳水,千亿目标也成了泡影。更扎心的是,这是近八年来最差的业绩,市值蒸发千亿,让人不禁要问一句:蒙牛,你到底怎么了?
虽然顶着“乳业双雄”的光环,和伊利瓜分着市场,但蒙牛现在的处境,说实话,真让人捏一把汗。都说牛奶是“液体黄金”,但蒙牛这利润暴跌98%的惨状,哪还有半点黄金的光泽?更像是被氧化了的废铜烂铁!让人不禁要问,在中国乳业这盘大棋中,蒙牛还有多少时间可以挥霍?它的“利好”怎么就变成了“利空”?这个曾经的行业标杆,到底还能不能站起来?
“狼性”蒙牛的千亿梦魇:激进扩张背后的隐忧
曾经的蒙牛,绝对是乳业里的一匹饿狼,凶猛、贪婪,充满着扩张的欲望。它的崛起,靠的就是一股子“狼性”。
“三年冲千亿”,差点烧光家底
蒙牛的“狼性”,首先体现在产品上。特仑苏的横空出世,就是最好的例子。当年,它敢把牛奶卖出普通牛奶两倍的价格,一句“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更是洗脑至极。靠着这种大胆的营销和差异化定位,特仑苏一年狂卖300亿,成了全球乳业体量最大的单品之一。这种魄力,不得不让人佩服。
但“狼性”也让蒙牛变得急功近利。2017年,蒙牛立下flag,要在2020年实现千亿销售额和市值!这目标听起来热血沸腾,但当时靠卖牛奶,离这个目标还差一大截。怎么办?蒙牛选择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买买买!疯狂地并购扩张。这背后,其实是一种“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的赌徒心态。
周期魔咒:奶业凛冬已至?
蒙牛为何如此急于扩张?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奶业和养猪一样,也有周期性波动:涨价—牧场扩产—过剩、价格下跌—杀牛去产能—涨价。这种周期性,就像一个魔咒,牢牢地控制着整个行业。
近几年,中国乳制品行业就经历了一个长达三年的下降周期。更严峻的是,原料奶价和成本出现了倒挂。有专家指出,公斤奶利润空间首次进入负值。这意味着,奶农养的牛越多,赔得就越多。“中国奶业正面临着2008年以来的最严峻挑战。”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豪赌式并购:蒙牛的“舒适圈”突围战
周期性让整个行业都面临着天花板,伊利、光明等竞争对手也在寻找新的出路。但在并购这条路上,蒙牛无疑是最激进的。2017年控股现代牧业,2018年收购中国圣牧,2019年豪掷71亿元拿下贝拉米,2020年入主妙可蓝多并布局印尼艾雪冰淇淋等海外资产。这一系列操作,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并购的好处显而易见,直接推动蒙牛营收从2016年的538亿跃升至2023年的986亿。海外市场也带来惊喜,艾雪冰淇淋一年狂卖20亿,在东南亚风光无限。
但这种激进的扩张,也给蒙牛埋下了隐患。为了追求规模,蒙牛似乎迷失了方向。它像一头蒙着眼睛的牛,横冲直撞,却不知道前方是悬崖还是坦途。曾经的“狼性”,如今却成了蒙牛的梦魇。
大象转身的代价:蒙牛的“瘦身”自救之路
本以为并购是蒙牛的高速公路,可以一路狂飙突进,但现实却证明,这条路上布满了收费站,稍有不慎,就会掉入万丈深渊。
暴雷之后:蒙牛的“断臂求生”
为什么蒙牛费力不讨好?答案很简单——大手笔买买买的同时,也给蒙牛埋下了两个巨大的雷。这两个雷,一个比一个惊险,随时可能引爆。
第一个给蒙牛当头一棒的,就是它曾寄予厚望的澳洲奶粉“白富美”贝拉米。2019年,蒙牛宣布以每股12.65澳元的价格收购贝拉米。这笔交易,在当时看来,似乎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然而,贝拉米却没能如蒙牛所愿。一方面,在被收购之前,贝拉米迟迟未能通过中国婴幼儿配方乳粉的注册制。这意味着,贝拉米的产品无法在中国市场合法销售。另一方面,贝拉米自身的经营状况也令人担忧。2019年上半年,贝拉米的营收同比下滑19%,净利润同比下滑近50%。即使这样,蒙牛还是以71亿元的高价收购了贝拉米,相当于溢价近5.2倍。这笔买卖,怎么看都不划算。
事实证明,收购贝拉米并没有让蒙牛实现“丑小鸭变白天鹅”的逆袭,反而成了蒙牛的“拖油瓶”。虽然蒙牛之后不再单独披露贝拉米的营收状况,但从其逐年计提减值的行为来看,贝拉米的贡献并不理想。不仅没能帮蒙牛赚钱,反而成了赔钱货。
另一个“拖累”蒙牛的,是它的“干儿子”现代牧业。早在2013年,蒙牛就花了31.75亿港元买下了现代牧业的大量股份,并不断加大投入。现代牧业是国内最大的奶牛养殖企业,蒙牛本来对其寄予厚望,希望它能成为自己稳定的奶源供应商。
结果没想到,现代牧业这些年过得并不顺遂。国内奶源产能过剩,奶价持续下跌,现代牧业的业绩年年下滑。2024年,现代牧业的亏损更是达到了巅峰——预计全年净亏损13.5亿到15.5亿。蒙牛也跟着亏了7.9亿到9亿。这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被现实连续打脸后,蒙牛也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开始大刀阔斧地“瘦身”。
砍掉“无效增长”,轻装上阵?
新总裁高飞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给蒙牛做个大“瘦身”手术。为了解决奶业供大于求的问题,他立刻着手对蒙牛做一系列调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主动控制发货节奏,清理渠道库存。说白了,就是不再追求盲目的增长,而是要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
这种调整,也直接影响到了蒙牛的员工。据36氪报道,去年上半年起,蒙牛常温事业部的KPI考核就不再强调100%完成,而是向着90%努力。这意味着,蒙牛不再追求“不顾一切”的增长,而是更加注重稳健和可持续。
与此同时,蒙牛也在向经销商们疏导库存。“首先是减少供应量,其次是给予经销商费用补偿,让各渠道尽快把积压的产品销售。” 这是一种“放水养鱼”的策略,旨在帮助经销商摆脱困境,从而为蒙牛的长期发展打下基础。
多方面做减法,一定程度上也为曾经蒙眼狂飙的蒙牛打下了一针镇静剂。它开始冷静下来,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
牛奶的“解决方案”:需求驱动的转型
虽然这些年,有艾雪这个收购来的“干儿子”为蒙牛开辟了新的赚钱路子,但从营收大盘来看,它依然不能成为蒙牛的主心骨。
经历了不少并购的翻车教训后,蒙牛变得不再过于依赖砸钱向外求,而是更加注重向内求:砍掉不赚钱的业务,更加聚焦自研产品。这种转变,反映了蒙牛对自身发展战略的深刻反思。
这也跟另一个改变有关:在鲜奶产品已经不新鲜的时代下,传统场景早已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牛奶的敌人已经不是同行,而是消费者的实用需求。消费者不再只是为了“喝奶”而喝奶,而是为了满足各种各样的需求而喝奶。
这些年,蒙牛也从过去的粗放式“多喝奶”宣传,转为瞄准更细分的痛点。比如,针对运动市场推出专业运动营养品牌“迈胜”,满足运动人群对蛋白质和能量的需求。还针对银发经济开始布局中老年产品,推出中老年奶粉,并聚焦中老年人肌肉含量提升、睡眠改善、骨骼健康等需求,打造更精准配方的银发产品。
正如蒙牛总裁高飞所说,“投入在当下、成本在当下,但对消费者的利、对行业发展的利,必在千秋。” 这句话,体现了蒙牛对长期发展的重视,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刻理解。
前半生一直把激进扩张刻进DNA的蒙牛,这次节奏久违地慢了下来。它开始更加注重精耕细作,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这种转变,或许能为蒙牛带来新的生机。
“要强”蒙牛的翻身仗:是精耕细作,还是重塑品牌?
蒙牛给自己下了几剂猛药,进行“瘦身”,目前来看也初见成效。比如在财报发布后,股价不降反升,这或许与公告中的亮点有关:毛利率提升2.4个百分点至39.6%,经营利润达到72.6亿元,经营利润率升至8.2%。这些数据表明,蒙牛的盈利能力正在逐步恢复。
但很多人依然质疑,在人口红利消退的时代,奶企究竟该继续做大蛋糕,还是重新切割蛋糕?换句话说,在各种植物基饮料、功能性饮品、代餐粉的围剿下,人们为什么还要喝牛奶?牛奶真的还有未来吗?
乳业的下一战:抢夺消费者心智
其实,倒也不必过于悲观。有个行业数据很扎心:我国乳制品消费水平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仅为亚洲平均水平的1/2、世界平均水平的1/3。这也说明,在“喝上奶”的问题上,中国仍然还有很大的蓝海待挖掘。
另外,从很多闷声发大财的奶企同行来看,即使不做别的业务,光是把牛奶做好,也照样能打破天花板。这说明,牛奶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如何把牛奶卖好。
现在卖牛奶,考验的不再是培育消费者对牛奶的健康认知,而是怎么跟同行抢市场。就像卷到白热化的新茶饮市场,已经搞出了药食同源、IP联动等各种花式玩法,跟年轻人玩到一起,照样能够打破行业隐形天花板。对于牛奶行业来说,也是一样。
创新突围:用户至上的微创新
比如,达能用“精准营养”切入慢性病市场,研发出低乳糖奶糖尿病专属款,颇受市场好评。OATLY也在用“牛奶+咖啡+茶饮”的打法,利用燕麦等健康低脂卖点攻下新茶饮市场,一个外国品牌在年轻人群体中打出了名气。蒙牛也会与大火的《哪吒2》IP合作,在年初刷了一波存在感。这些案例都表明,创新是打破行业天花板的关键。
另一方面,黑科技创新是大势所趋,但找到“用户可感知”的微创新才是关键。很多奶企会搞出各种消费者听不懂的概念噱头,如“乳化技术”、“自主产权菌株”等,实际上,能卖得好的产品,永远是把用户需求放在第一位的。
就像光明曾经在某次活动中被用户问到有没有关于助眠方面的产品,团队自己人第一时间把需求反馈给了市场部,后续公司研发出了颇受好评的舒睡奶。伊利也会根据现代人的减糖需求,研发出药食精粹的无乳糖牛奶。这些案例都说明,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要根据用户需求做创新。
告别“规模至上”:蒙牛的深刻反思
学会把钱花在刀刃上,如技术口感研发升级等,而不是任性烧钱换市场,才是蒙牛眼下急需修炼的重要议题。这不仅仅是蒙牛的问题,也是所有传统巨头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总之,蒙牛的业绩暴跌给所有传统巨头上了一课:当消费者开始为生活方式投票时,蒙牛也不能继续用“规模即一切”的老思维来闯天下。在信息越来越透明的消费者主权时代,乳业的真正周期,其实不在供需曲线里,而是在消费者日益精进的口味与健康诉求里。
所有商业的终局,还是用户痛点的博弈。如果认识到这一点并全力投入,对于蒙牛来说,翻身也犹未可知。每一次危机,恰恰是绝处逢生的最佳时机。关键在于,蒙牛能否抓住这次机会,彻底改变自己,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