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加密貨幣募資亂象:一場精心設計的博弈?

華麗外表下的空洞:加密貨幣募資的真相

你有没有发现,在加密货币这片热土上,总有一些项目特别扎眼。他们动不动就宣称融了几百万美元,甚至更多,但扒开那层光鲜亮丽的皮,往往发现除了一个设计精美的网站,和一份充满未来感的白皮书,啥也没有,简直就是皇帝的新衣。

这可不是什么巧合,更不能简单粗暴地归结为“诈骗”。背后啊,其实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博弈,一场利用人性的弱点,将“故事”转化为真金白银的狂欢。

还记得美剧《硅谷》里那个经典的桥段吗?那些毫无营收的公司,估值竟然比那些实打实盈利的公司还要高。风险投资人是怎么解释的?“如果你展示了营收,人们就会问‘有多少’,而无论多少都永远不够。但要是你没有营收,人们就能畅想无限的营收。”

这逻辑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荒谬?但在加密货币的世界里,它被奉为圭臬,并且被推向了极致:你的产品越不真实,想象空间越大,能忽悠来的资金就越多。这听起来像个bug,但其实是这个领域最赚钱的“特性”,或者说,最肮脏的秘密。

現實的枷鎖:為何實際產品不受青睞?

數據背後的真相:實際用戶與技術局限

当你真刀真枪地开始做一个产品的时候,你就不得不面对一个令人头皮发麻的东西:事实。这玩意儿就像房间里的大象,你想忽略它,它却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你,你的项目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事实意味着什么?首先,是实际的用户数量,往往会让你大失所望。你想着能有百万用户,结果上线三个月,活跃用户可能只有几千。其次,是真正的技术局限,总是令人沮丧。你以为区块链能解决一切,结果发现它在性能、安全性和可扩展性之间根本无法完美平衡。

白皮書的魔力:無限想像力的變現

还有那些无法造假的可衡量指标,简直就是杀伤力爆表。比如,交易速度、gas费用、去中心化程度等等,这些数据一旦摆在明面上,你的项目立马就会被扒得体无完肤。

但如果一个项目只有一份精心炮制的白皮书呢?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它的潜在价值只受限于你的想象力,或者更准确地说,受限于你能忽悠多少人的想象力。

踏實建設者的困境:市場的弔詭懲罰

“我们将颠覆整个金融体系!”
“我们将打造下一代互联网!”
“我们将实现真正的去中心化自治!”

这些口号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有了这些,你就可以畅想无限的可能性,你可以告诉投资人,你的项目价值万亿美金,甚至超越整个宇宙!

这就造成了一种极其怪异的局面:那些实实在在搞建设,试图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反而会受到市场的惩罚。因为他们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约束,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

完全信息博弈:誰在說謊,誰在冒險?

項目方、投資人、散戶:信息不對稱下的決策

博弈论归根结底就是:人们依据自己所知晓的信息以及自身利益来做选择。而在加密货币募资这场游戏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三方:

  • 项目创始人(知晓一切): 他们最清楚自己的项目是空中楼阁,还是真的有潜力。
  • 风险投资人(了解部分情况): 他们做过尽职调查,知道一些内幕,但也可能被项目方忽悠。
  • 普通投资者(几乎一无所知): 他们只能看到项目方的宣传,以及一些媒体的报道,很容易被情绪左右。

空手套白狼:項目方的制勝策略

如果你是一个没有产品的项目创始人,你的制胜策略是什么?很简单:

  1. 一切都含糊其辞,但要让人兴(xing)奋: 避免谈论具体的技术细节,多用一些充满未来感的词汇,比如“Web3”、“元宇宙”、“DeFi”等等。
  2. 畅谈潜力,而非现实: 不要说你现在有多少用户,而是要说未来会有多少用户;不要说你现在能做什么,而是要说未来能做什么。
  3. 不择手段地制造害怕错过(FOMO)情绪: 利用社交媒体、KOL、社区活动等等,让人们觉得不投资你的项目就会错过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模糊不清的承諾:難以證偽的謊言

你说的越含糊,别人就越难证明你的错误。你的可用功能越少,能暴露的失败之处也就越少。 就像一个画家,如果他画的是一幅抽象画,你很难说他画得不好,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但如果他画的是一幅写实画,你一眼就能看出他画得像不像。

所以,对于那些没有产品的项目方来说,最好的策略就是画一幅巨大的抽象画,让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囚徒困境:為何集體走向愚蠢?

個體理性與集體非理性:投資者的兩難

在博弈论中,有一个著名的场景叫做“囚徒困境”,它揭示了人们为何会做出损人不利己的选择。这个理论完美地解释了加密货币投资的乱象。

如果每个人在投资前都要求看到可行的产品,经过验证的商业模式,那么市场无疑会健康得多。劣质项目会被淘汰,优质项目会得到应有的回报,整个行业才能良性发展。

但问题是,任何等待验证的人都会错失早期的丰厚收益。

早期入場的誘惑:即使失敗也能獲利?

最早入场的投资者通常获利最多——即便项目最终失败也是如此。为什么?因为他们可以在项目早期通过炒作,拉高币价,然后套现离场,留下接盘侠们欲哭无泪。

这种“先上车,先割韭菜”的模式,鼓励了人们盲目投资,而不是理性分析。

重噱頭輕實質:市場的劣幣驅逐良幣效應

所以,每个投资者看似明智的举动(仅凭承诺就早早入场),却给所有人带来了愚蠢的结果(重噱头而轻实质)。整个市场都在追逐那些华而不实的“概念”,而那些真正埋头苦干的团队,却往往无人问津。

这就像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最终的结果就是,劣币充斥,良币消亡,整个行业都变得乌烟瘴气。

囚徒困境

夢想販賣機:扯淡溢價的真相

Medium文章 vs. 實際代碼:兩種估值的雲泥之別

一个只有一篇发布在Medium平台的文章的项目,可以宣称将彻底变革一切,捕获数万亿美元的价值,估值轻松上亿。因为它没有实际的产品,所以它可以尽情地吹嘘,没有任何约束。

而一个有实际代码的项目则必须应对:

  • 实际拥有多少用户,用户增长速度如何?
  • 技术到底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性能瓶颈在哪里?
  • 为何在竞争中落于下风,如何才能超越对手?

这些问题每一个都像一把尖刀,随时可能刺破项目方的谎言。

用戶、技術、競爭:現實的殘酷考驗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当你有了一个实际的产品,你就不得不接受用户的反馈,不得不面对技术的局限,不得不应对竞争的压力。而这些,都是那些只有白皮书的项目方所不需要考虑的。

「扯淡溢價」:一種不受約束的估值泡沫

这就催生了我所说的“扯淡溢价”——因完全不受现实约束而获得的估值溢价。这种溢价越高,项目的泡沫就越大,破裂的风险也就越高。

说白了,加密货币市场就是一场大型的“梦想贩卖机”,那些擅长讲故事,擅长制造幻觉的项目方,往往能从中获得巨额的利润,而那些真正想做事的人,却往往被市场所抛弃。

協同炒作:一場精心策劃的騙局?

信息不對稱下的羊群效應:尋找共同的「信號」

当没人能分清哪些项目真正优质时,大家都会下意识地寻找同样的信号,试图从别人的选择中获得安全感。说白了,就是羊群效应。

这些信号包括:

  • 哪些有影响力的人在谈论它,哪些KOL在推荐它?
  • 哪些交易所将其挂牌上市,上线后表现如何?
  • 代币价格上涨得有多快,涨幅是否惊人?

这些信号本身并不代表项目真的好,但它们可以制造出一种“这个项目很火”的假象,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入场。

營銷至上:加密貨幣世界的畸形法則

而那些没有产品的项目,恰恰可以把所有资源都用于制造这些信号,而不是,你懂的,搞开发。 毕竟,开发需要时间和精力,而且还不一定能成功。但营销就不一样了,只要舍得花钱,就能迅速制造出轰动效应。

資源錯配:開发團隊的悲歌

在开发者身上投入越少,就能在营销上投入越多。而在加密货币领域,营销永远都胜过开发。因为在大多数投资者眼中,只要项目看起来很火,就值得投资,至于项目到底有没有实际价值,他们根本不在乎。

这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项目方利用人性的弱点,通过营销手段制造泡沫,最终收割散户的财富。

案例分析:無產品的全明星陣容

Berachain:狂熱社區的背後,是未落地的夢想?

加密货币领域宛如一座埋葬着数十亿美元白皮书的墓地,无数项目带着美好的愿景而来,最终却只留下一地鸡毛。而以下这些“明星项目”,更是将这种现象演绎到了极致:

  • Berachain: 这个项目成功打造出了加密货币领域最狂热的社区之一,在主网都还没影的情况下,估值就飙升到了数十亿美元。这充分证明了,在加密货币领域,你的产品越不真实,人们就越能将梦想投射其上,想象力有多丰富,估值就能有多高。

Aptos:從16萬TPS到4TPS,技術泡沫的破滅

  • Aptos: 曾号称“每秒处理16万笔交易”的区块链项目,凭借着惊人的技术指标,成功募集了3.5亿美元的巨额资金。结果呢?上线时每秒只能处理4笔交易,性能甚至不如比特币。事实证明,技术宣称所需的证据越少,获得的资金就越多,但最终被打脸的风险也越大。

Worldcoin:生物識別數據換代幣,一場豪賭?

  • Worldcoin: “提供生物识别数据就能换取代币”,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反乌托邦的科幻故事,但不知为何,在一些风险投资人听来,这却是个绝妙的主意,他们为此豪掷数十亿美元。我只能说,有些人为了追求创新,已经完全失去了理智。

共同模式:承諾越抽象,摔得越慘

这些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的模式:承诺越抽象,技术上越复杂,筹得的资金就越多,但最终摔得也就越惨。 因为抽象的承诺无法验证,复杂的概念难以理解,投资者只能凭感觉和信任来做决定,而这恰恰给了骗子们可乘之机。

難以停止的騙局:博弈論的魔咒

FOMO情緒:錯失恐懼下的盲目投資

从逻辑上讲,投资加密货币理应要求看到可行的产品,经过市场验证的商业模式,以及可靠的技术团队。但博弈论告诉我们,这种情况很难发生。

  • 害怕错过(FOMO)情绪是真实存在的: 早期投资者获利最多,这就会产生在项目得到验证前抢先投资的压力。人们害怕错过下一个比特币,下一个以太坊,所以宁愿冒险投资一些毫无前景的项目。

信息壁壘:散戶的無力與專業投資者的傲慢

  • 你无法核实宣称内容: 大多数投资者缺乏评估项目能否兑现承诺的技术技能,他们只能听信项目方的宣传,或者依赖一些所谓的“专家”的分析。但这些“专家”往往自身也缺乏专业知识,或者被项目方收买,成为其宣传的工具。

基金經理的短視:季度回報至上

  • 基金经理不在乎: 他们的報酬取决于当季的回报,而非长期成功。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快速拉高币价,赚取短期利润,至于项目是否能长期发展,他们根本不在乎。

扭曲的激勵機制:個人利益與市場損害

  • 激励机制都出了问题: 对个人有利的,对市场却是有害的。早期投资,快速套现,割韭菜,这种模式在加密货币领域屡见不鲜,因为它符合参与者的个人利益,但却损害了整个市场的健康。

遊戲規則的漏洞:還是人性的貪婪?

这就是为何没有产品的项目将持续比那些真正打造实用产品的项目筹到更多资金。因为这个游戏的规则本身就存在漏洞,它鼓励人们投机取巧,而不是脚踏实地。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游戏规则没坏,只是有人玩得太溜了。但更准确地说,是人性的贪婪,让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掉进同一个陷阱。

Efficient Market

作者 Kira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