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經濟的務實基建者:從陸家嘴到大阪的另類房產路徑

前言:華麗敘事背後的真實價值

加密貨幣的世界,向來不缺一夜暴富的神話,DeFi 的高收益率、NFT 的天價成交,無不刺激着人們的腎上腺素。然而,泡沫退去,真正能留下什麼?與其沉迷於虛無縹緲的未來,不如關注那些默默耕耘的“基建者”,他們或許沒有華麗的敘事,卻用實際行動定義着加密經濟的真實價值。貓總,就是這樣一位略顯另類的“基建者”。他不是什麼技術大牛,也不是什麼金融鬼才,而是一個腳踏實地,把 USDT 變成東京房產的實幹家。他的故事,沒有那麼多的“區塊鏈改變世界”,更多的是在傳統與新型金融的夾縫中,如何找到一條務實的生存之道。

“貓總”其人:面具背後的金融老兵與反差萌人設

陸家嘴金融圈的迷茫:傳統金融的瓶頸與Crypto的誘惑

貓總並非一開始就頭戴貓頭面具、口吐芬芳地活躍在推特上。他本是陸家嘴金融圈的一名“正經人”,本科到研究生一路科班出身,金融專業知識紮實,先後在銀行、券商、財富管理機構摸爬滾打,對傳統金融的遊戲規則瞭如指掌。然而,日復一日的報表和KPI,讓他感到一種難以名狀的迷茫。2017年,加密貨幣的興起,像一陣春風吹進了死氣沉沉的金融圈,也吹動了貓總的心。他渴望跳出舒適區,擁抱這個充滿無限可能的行業。

從“錯過”到“打造”:初代貓總的傳承與個人IP的崛起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貓總向幣安、ZB、Gate 等當時的主流交易所投遞簡歷,卻無一例外地石沉大海。法國商學院的背景、傳統金融的履歷,在幣圈大佬們眼中,顯得格格不入。更糟糕的是,2017年一紙禁令,讓國內交易所全部關停,加密貨幣市場迅速降溫,貓總似乎“錯過”了第一波浪潮。

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與此同時,貓總開始打造個人IP。嚴格來說,他並非“白手起家”,而是“繼承”了第一代“貓總”的賬號。這位初代貓總,曾是諾亞財富的高管,後來因機緣巧合將賬號轉讓給了他。如今的貓總,在推特上擁有一批忠實的粉絲。他的貓頭面具,最初只是2015年留學法國期間萬聖節的裝扮,但自2017年進入銀行體系後,便被正式確立為個人品牌。

進軍日本房地產:疫情下的意外轉機

2018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讓貓總注意到了日本房地產的商機。當時,日本房市並不算熱門,但他卻敏銳地“看到了方向”。2020年1月3日,貓總從浦東機場飛往大阪考察業務。當時,新聞裡正在播報武漢疫情的消息,他原本以為只是個小插曲,沒想到這一去,便再也無法輕易回國。疫情將他“封印”在日本,但也為他打開了另一扇門。

Crypto + 房產:一條充滿爭議與機遇的道路

資產配置與生活方式:誰在“潤”日本?

近年來,一股“潤”日潮悄然興起,但與傳統移民不同,這批人並非都是為了生活所迫,更多的是出於資產配置、身份規劃、生活方式優化等綜合考量。有些人為了讓孩子在日本讀書,提前購置房產;有些人本就生活在東南亞或中東,覺得日本生活成本合理、安全係數高,便選擇移居日本。據騰訊新聞報道,2022年中國人在日本买房的數量比2021年增加了50%,10月到11月短短一個月更是暴漲了120%,東京的外國購房者中,中國人佔到了八成。

抓住痛點:為加密新貴提供落地服務

這其中,不乏在加密貨幣市場賺到盆滿缽滿的新貴。他們迫切希望將手中的數字資產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資產,但他們不熟悉日本不動產的交易流程,也找不到靠譜的中介。而貓總,既懂 Crypto 圈的語言,又有金融背景,還身在日本,簡直是為這部分人量身定做的。日本房產市場相對穩定、收益可觀,法律結構清晰,成為 Crypto 資金的理想避風港。數字貨幣購房,也因此成為一種現實的選擇。

謹慎至上:真實案例與風險控制

貓總並非第一個涉足數字貨幣購房領域的人,但他卻是最早系統化輸出流程的人。早在2018年,就有人嘗試用數字貨幣买房,但真正第一份中文攻略,卻出自貓總之手。他的博客文章《數字貨幣交易日本房地產的實踐指南》堪稱教科書級別,從換匯路徑、支付方式,到可能遇到的坑,都寫得清清楚楚。

然而,加密貨幣市場的風險不容忽視。貓總曾分享過一個真實案例:“當年韓國人用 UST 买房,結果 LUNA 崩盤,全部違約。” 正因為見識過 Crypto 圈的瘋狂,他格外謹慎,只做一對一的真實房產交易,避免了高槓桿和高風險的操作。

數字貨幣購房的優勢:便捷、靈活,但也暗藏風險

數字貨幣交易日本房產,具備幾個顯著的優勢:便捷的跨境支付,無需通過傳統銀行,交易速度快,手續簡潔;較低的稅務敏感度,不同國家對 Crypto Assets 的認定不同,在某些情況下更具靈活性;市場的天然匹配性,Crypto 圈投資者多為年輕一代,對資產配置和生活方式有獨特的偏好。

當然,風險也不容忽視。加密貨幣的價格波動劇烈,政策風險也始終存在。因此,選擇靠譜的中介,謹慎評估風險,是數字貨幣購房的關鍵。

推特營銷的另類哲學:黑大阪才是流量密碼?

告別同質化:真實、反諷與人設的建立

貓總早期也嘗試過“傳統套路”的營銷方式:寫公眾號、講乾貨、吹東京、講政策… 然而,很快他就發現,這條路太卷了,大家都寫得大同小異,毫無記憶點。直到有一天,他在大阪難波拍了一張ATM機滿是垃圾的照片,發到推特上,配文“這就是大阪”,結果意外走紅。

“漲粉一萬多,那一刻我知道我找到了流量密碼。” 這個無心之舉,讓他意識到,市場不缺對日本的吹捧,而是缺一個敢講“反面”、“真實”的人。從此,貓總開啟了“專業黑大阪人”的營銷策略,也讓他成為 Crypto 圈最另類的地產中介。

“我买房是為了我的貓”:口號背後的真實人生與價值觀

信息泛濫的時代,想要脫穎而出,要么有趣,要么被遺忘。你不能用一個普通人的身份講金融,也不能用一個普通中介的口吻講日本房地產。貓總深諳此道,他用反諷、幽默的語言,打造了一個鮮明的人設。“我买房是為了我的貓”、“窮到只剩32萬房貸”這些看似玩笑的slogan,其實都來自於他真實的人生。

2018年,貓總家中資產曾突破3000萬,但也背負着巨額房貸。為了減輕父母的壓力,他扛下了95%的貸款,目前還剩下最後32萬。這種真實、不做作的風格,反而贏得了更多人的信任。

信任危機與流程再造:創業之路的挑戰與應對

貓總坦言,這條創業之路並不好走。早期手續費高達12%,清算渠道幾乎被韓國人壟斷。2022年 LUNA 事件爆發,大量客戶使用的 UST 歸零,清算渠道一度中斷半年。“最難的不是流程,是信任。” Crypto 人對中介天然警惕,而傳統日本房東對加密貨幣投資者也存疑,大量房源無法匹配。

他和團隊最終逐步搭建了自己的流程。不求做最快的,但求做活的最久。貓總的客戶,幾乎都是80後、90後的數字貨幣投資者。他們相對年輕、資金實力雄厚,卻找不到願意接他們單的地產公司,因為日本房產從業者普遍年齡較大,不了解數字貨幣的操作。而貓總,是少數既懂幣又懂房的人。他的公司也正在與日本本地的一些開發商接洽,希望未來可以有更多“可接受加密貨幣支付”的房源出現。

務實的遠見:不追風口,專注於基礎建設

RWA的冷思考:概念炒作與底層邏輯

近年來,RWA(Real World Assets)概念火熱,許多項目方試圖將房地產、債券等傳統資產“上鏈”,但貓總對此保持着清醒的認識。“這個行業太早期了,像100年前的基金業。沒有底層資產保障,沒有法律支撐,大部分還在炒概念。” 他認為,在法律法規和基礎設施尚未完善的情況下,盲目追逐 RWA 的風口,風險極高。

擁抱數字化未來:從傳統到創新的漫長之路

貓總並不急着發幣,也不急着把房產“上鏈”,而是專注於把“一手交幣,一手交房”的流程跑順。 他坦言:“日本房地產還在用傳真辦手續。談智能合約自動交割?那是很遙遠的未來。”

儘管如此,他仍然相信數字化的大方向沒有錯。未來房地產交易一定會越來越平台化、數字化,哪怕不是在鏈上,也會被數字資產持有者推動往前走。 貓總的終極目標是把“幣圈買房”變成規範化的服務。

終極目標:將“幣圈買房”變成規範服務

他不急於擴大規模,更願意一個客戶一個客戶地服務清楚,把這個模型驗證清楚,再看是否複製。“至於未來能否做 RWA,需要看全球範圍內 RWA 的立法情況。我們不排除會小規模測試,但是現有的日本法律想要通過 RWA 還非常遙遠”。 他明白,真正的創新,不是空中樓閣,而是建立在紮實基礎之上的水到渠成。

作者 Kira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