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的信任危機與轉型:HackVC 的「社區輪」實驗
加密寒冬後的 VC 困境:信任赤字與模式挑戰
加密貨幣市場從狂熱到寒冬,留下的不僅是遍地哀嚎的投資者,還有對傳統風險投資機構(VC)日益加深的質疑。曾經被視為點石成金的 VC,如今卻背負著「早期套利者」、「割韭菜」等負面標籤。散戶們發現,自己往往只能在高位接盤,而 VC 卻早已在項目早期以極低的價格入場,坐等升值套現。這種資訊不對稱和利益傾斜,讓加密社群對 VC 的信任度跌至谷底。
更令人不安的是,許多 VC 的投資決策並非基於對項目技術和長期價值的深入研究,而是出於短期利益的考量。他們更傾向於追逐熱點,快速佈局,然後迅速退出,留下一個個空殼項目和無辜的投資者。這種短視行為,不僅損害了加密市場的健康發展,也加速了 VC 自身信譽的崩塌。
HackVC 的反思:從黑客投資黑客到擁抱社區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知名區塊鏈風險投資機構 HackVC 宣布在 Echo 上啟動社區輪投資群組,無疑是一次引人注目的嘗試。HackVC 的創始人 Alexander Pack 似乎也意識到,VC 的傳統模式已經難以為繼。這位曾經在貝恩資本幫助其投資加密資產、並創立亞洲最大加密基金之一 Dragonfly Capital 的行業老兵,如今選擇擁抱「社區」,這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
HackVC 以技術見長,自詡為「一群黑客投資另外一群黑客」。管理合夥人 Ed Roman 是知名黑客松 hack.summit() 的發起人,研究合夥人 Christopher Maree 和 Sean Brown 則來自預言機 UMA 團隊。這種技術基因,讓 HackVC 在早期成功投資了 Berachain、EigenLayer 等優質項目。
https://example.com/hackvc_portfolio.png
然而,僅僅依靠技術判斷,顯然不足以應對當前加密市場的挑戰。Agency 投研和 KOL 輪等新型投資模式的興起,進一步壓縮了 VC 的生存空間。這些新模式融資週期更短,參與項目更深層次,成功率也更高,對傳統 VC 構成了直接威脅。HackVC 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尋求轉型。
Echo 的誕生:Cobie 的理想與鏈上投資的「精英聯盟」
Echo 的領投推薦機制:重塑加密貨幣融資模式
HackVC 選擇與 Echo 合作,並非偶然。Echo 由加密 KOL Cobie 創立,其核心機制是「領投推薦」。用戶可以作為領投人創建投資社群,分享項目給成員,並從中抽取分成。Cobie 認為,當前加密貨幣社群對 VC 的厭惡,實際上是對不公平遊戲的厭惡。而 Echo 的目標,正是要打破這種不公平,讓個體投資者也能在早期階段參與到優質項目中。
在 Cobie 的設想中,Echo 將會催生出一種對社群友好的 VC。這些 VC 會通過社群輪或社群准入來增強自己的投資,通過社群的集體智慧,更好地篩選項目。如果社群的參與確實能幫助區塊鏈項目成功,那麼 VC 就能夠從好的、與社群對齊的創始人中進行正向選擇。
https://example.com/echo_platform.png
與 Coinlist 的差異:從代幣到股權的投資轉變
Echo 的模式與傳統的 ICO 平台 Coinlist 有著本質的區別。Coinlist 允許投資者直接支持項目,讓項目方可以快速籌資,而投資者獲得幣權。Echo 則更側重於促進「代幣經濟」的社群資本形成,允許鏈上原生用戶通過團體投資於初創公司。投資者不僅僅獲得幣權,還有可能涉及公司股權。簡而言之,Coinlist 投資的是代幣,而 Echo 則可能直接投資公司。這種模式的轉變,意味著投資者參與項目的深度和廣度都將大大提升。
Echo 的「精英聯盟」模式:高門檻與高回報?
自推出以來,已經有 30 多個加密項目通過 Echo 籌集資金,包括 Ethena、Morph 等知名項目。僅用一年時間,Echo 就籌集了超過 1 億美元的資金。這種驚人的速度,得益於 Echo 獨特的「精英聯盟」模式。The Block 的 CEO Larry Cermak、Aave 創始人 Marc Zeller 等行業大佬,都已創建了自己的 Echo 社群。用戶想要加入這些社群,需要通過嚴格的篩選,包括回答問題和進行 KYC 認證。某些社群甚至還需要符合特定條件,才能獲得投資機會。
https://example.com/echo_community.png
這種高門檻的模式,雖然限制了用戶群的規模,但也確保了項目的質量。只有經過社群領袖認可的高潛力項目,才能在 Echo 上獲得資金。這種篩選機制,吸引了注重信任的投資者,也為項目方帶來了更具價值的社群資源。然而,這種「精英聯盟」模式,也可能導致資源的過度集中,加劇社群內部的不平等。
HackVC 的「社區輪」策略:理想主義還是務實選擇?
HackVC 的具體措施:零績效費與「社區優先保護」
HackVC 選擇在 Echo 上啟動社群輪,並非只是為了趕時髦。他們還推出了一系列具體措施,以確保社群成員能夠真正受益。首先,HackVC 承諾首年零績效費,這意味著社群成員無需為 HackVC 的管理費用買單。其次,HackVC 要求被投企業必須設置社群融資輪次,並在估值體系上實施「社群優先保護」原則。具體來說,如果 HackVC 是首次投資,那麼社群輪的估值必須低於同期機構輪;如果 HackVC 不是首次投資,那麼社群輪的估值必須低於最新 VC 入場估值。通過這種結構性設計,HackVC 試圖確保社群成員能夠獲得價格優勢。
https://example.com/hackvc_community_terms.png
對「治理代幣」與「DAO」的質疑: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權衡
儘管 HackVC 的舉措看似誠意十足,但社群中仍然存在一些質疑的聲音。其中一個主要爭論點是,HackVC 的社群輪既沒有「治理代幣」,也不是「DAO」。這意味著社群成員雖然可以參與投資,但卻沒有真正的決策權。他們無法對項目的發展方向、資金的使用方式等重大問題施加影響。這種模式,本質上仍然是中心化的,與加密社群所追求的去中心化理想存在一定差距。
HackVC 的做法,或許是出於對監管合規的考量。發行治理代幣,可能會觸發證券法相關的規定,增加監管風險。另一方面,建立 DAO 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和精力,而且 DAO 的治理效率也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HackVC 可能認為,在現階段,通過中心化的方式來管理社群,更加高效和可行。
然而,這種權衡也帶來了一些問題。社群成員缺乏決策權,可能會降低他們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如果 HackVC 的投資決策與社群的利益不一致,可能會引發社群的反彈。如何平衡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是 HackVC 在未來需要持續思考的問題。
鏈上融資的未來:合規、精細化與權力重塑
從 ICO 到 Echo:社區驅動的融資模式演變
加密貨幣融資模式的演變,本質上是一部社區協調機制持續創新的歷史。從比特幣 PoW 機制開啟公平挖礦時代,到以太坊 2014 年以 1800 萬美元眾籌開創鏈上融資先河,再到 2017 年 ICO 爆發期,社區驅動始終是核心脈絡。ICO 的狂熱,一方面展現了社群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暴露了監管缺失、詐騙橫行等問題。
ICO 泡沫破滅後,加密市場探索出兩條主要路徑。一條是中心化平台,如 CoinList,成功運作了 Solana 等明星項目,但規模受到限制。另一條是鏈上空投和收益耕作,雖然降低了參與門檻,卻面臨用戶承諾缺失的困境。空投獵手和收益農民往往只是為了短期利益而來,一旦獎勵減少,就會迅速撤離,對項目的長期發展毫無益處。
https://example.com/ico_evolution.png
下一階段:合規與技術加持下的新可能
如今,在合規框架與鏈上基建日漸成熟的背景下,Echo 通過非托管 Syndicate 模式重構眾籌流程,Legion 引入鏈上聲譽系統優化投資者篩選,標誌著社群融資進入下一階段。這些新模式既繼承了 ICO 的開放基因,又通過技術手段平衡了效率與公平。
Coinbase 企業發展副總裁 Shan Aggarwal 認為,鏈上投資讓合格的投資者能夠以以前無法實現的方式參與其中,同時讓創始人能夠獲得更廣泛、更具活力的資本基礎。Legion 的聯合創始人 Matt O’Connor 則表示,一旦 ICO 恢復活力,可能會將焦點從 memecoin 熱潮中轉移開。
HackVC 在 Echo 上啟動社群輪,無疑是對這種新趨勢的積極響應。無論這次嘗試的結果如何,都為未來 VC 與社群協作發展項目模式「打了樣」。或許,一個合規化、精細化運作的新黃金時代正在到來。但必須保持警惕的是,在追求效率和規模的同時,不能忘記加密貨幣最初的理想:權力下放、資訊透明、人人參與。真正的社群驅動,不僅僅是讓社群成員參與投資,更要讓他們參與決策,共同塑造加密貨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