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创新:政策春风下的资本狂欢与理性思考
最近医药板块着实热闹,各种消息像连珠炮一样,砸的人眼花缭乱。先是国家医保局出了个《心血管系统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摆明了要给创新医疗技术开绿灯,加速成果转化。紧接着,消费电子巨头也来掺和一脚,组建医疗卫生军团,声称要搞AI辅助诊断,要把医疗大模型搬到临床。更劲爆的是,复旦大学那边,全球首批“三合一”脑脊接口电极同步植入手术成功了,听着就科幻感十足。
资本市场的嗅觉与“创新药”的幻觉
消息刺激下,资本市场立刻high了起来。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蹭蹭上涨,成分股也是一片飘红。港股创新药ETF(159567)表现抢眼,成交额和换手率都高的吓人。信达证券跳出来摇旗呐喊,说AI赋能制药研发是未来,要重点关注商业化快的创新药企业和有研发亮点的公司。
但这里面,我觉得有些东西值得冷静思考。所谓的“创新药”,有多少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又有多少是换汤不换药,借着政策的东风圈钱?AI赋能制药听起来很美好,但AI模型真的能完全模拟药物分子与靶点的复杂相互作用吗?预测疗效和安全性?这背后需要多少数据支撑,又有多少算法陷阱?别到时候加速上市的不是新药,而是新风险。
“医保+商保”的乌托邦与商业健康险的现实困境
华福证券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说政府要制定创新药目录,构建“医保+商保”协同的多元支付体系,解决创新药支付难题,让商业健康险迎来万亿级市场。还引用了《2025中国创新药械多元支付白皮书》,说2035年商业健康险对创新药械的支付占比要达到44%,规模达到4,400亿元。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目前商业健康险的支付占比才7.7%,要提升到44%,这中间的跨度不是靠政策喊口号就能实现的。商业健康险公司又不是慈善机构,它们也要赚钱的。如果创新药价格居高不下,理赔率飙升,商业健康险公司要么提高保费,要么缩减保障范围,最终买单的还是老百姓。更何况,现在不少商业健康险产品,条款复杂,理赔困难,消费者体验并不好。这种情况下,指望商业健康险成为创新药支付的核心主体,恐怕有点一厢情愿。
ETF的涨跌与散户的狂欢
最后,港股创新药ETF涨了,份额创新高了,资金净流入了。这些数据背后,有多少是真正了解创新药行业的专业投资者,又有多少是被“创新”、“未来”、“高增长”等概念忽悠进来的散户?ETF的涨跌,短期内受情绪影响很大。一旦市场风向转变,散户们又将成为被收割的韭菜。
每日经济新闻最后加了个免责声明,说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我觉得这句话很有意思,潜台词是不是在说:“我只是客观报道,你们亏了钱可别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