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数据背后的真实现象:别被表象迷惑,关注通胀幽灵!

年初的经济数据总是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汇通网这篇文章也提到了,像什么恶劣天气、野火之类的“临时因素”影响了经济。但我觉得吧,不能光看表面,这些所谓的“临时因素”是不是被夸大了?背后的真实情况可能更复杂。

天气和野火:真的是罪魁祸首吗?

文章里说,1月份的消费者支出下降,房屋建设也大幅下降,都怪天气和野火。这话说得太轻巧了!要知道,消费者支出下降,反映的是老百姓对未来的信心不足,对经济的预期悲观。房屋建设下降,更可能与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问题有关,比如高房价、土地供应不足等等。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天气和野火,简直是避重就轻!

更何况,类似的情况几乎每年都会发生,难道经济学家每年都要用“临时因素”来解释吗?这种解释既缺乏深度,也缺乏预见性,简直是对读者的智商侮辱。我个人认为,真正应该关注的是这些“临时因素”背后所反映的更深层次的经济问题。

贸易战阴影下的通胀风险

文章还提到了一个关键问题:特朗普政府引发的全球贸易战威胁,可能会进一步推高消费者价格。这一点我非常认同。贸易战的本质是贸易保护主义,而贸易保护主义必然会导致商品价格上涨,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的利益。

想想看,特朗普当年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难道是中国企业承担了所有成本吗?肯定有一部分转嫁到了美国消费者身上。这种人为制造的通胀压力,对经济的长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纽约联储主席威廉姆斯也说了,关税会对通胀和价格产生影响。费城联储主席哈克甚至指出,价格“压力正在积聚”,美联储在遏制通胀方面取得的进展“面临风险”。

美联储的困境:通胀还是衰退?

美联储现在面临两难:既要防止通胀抬头,又要避免经济衰退。但问题是,通胀和衰退往往是相伴而生的。如果美联储为了抑制通胀而过度紧缩货币政策,就有可能导致经济衰退。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美联储似乎更担心通胀。文章提到,美联储在1月份停止降息,就是因为在2024年最后几个月里在通胀方面几乎没有取得进展。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甚至预测,美联储在未来几个月里会保持观望态度,并预计2025年只会降息两次。

这种谨慎的态度,一方面反映了美联储对通胀的担忧,另一方面也说明美联储对经济前景并不乐观。

消费者情绪:不能忽视的风向标

文章最后提到,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不太担心,原因之一是:“近几年来,情绪数据并不能很好地预测消费增长。”

我对此持保留意见。消费者情绪虽然不能完全决定消费行为,但它绝对是一个重要的风向标。当消费者对未来充满信心时,他们更愿意消费;当消费者对未来感到悲观时,他们更愿意储蓄。

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Conference Board)的消费者调查显示,预计明年将出现衰退的受访者比例在2月份跃升至9个月来的最高水平。这难道不值得警惕吗?

总而言之,我认为年初的经济数据不能简单地用“临时因素”来解释。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贸易战、通胀、消费者情绪等更深层次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美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走向。

作者 Kira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