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工智能技术及全球产业链重构双剑合璧,公募基金市场迎来结构性变革。数据显示,截至2月23日,已有77家机构发行197只基金,募集资金达813.37亿份,其中34只基金名称中包含“科技”、“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关键词,凸显了科技投资的热潮。
虽然股票型基金数量占据主导,但债券型基金凭借461.26亿份的发行份额(占比56.71%)成为资金流向的绝对主角。这一“股多债强”的局面反映了市场谨慎乐观的两面:机构一方面通过债券进行防御性布局,另一方面积极借道权益产品抢占科技赛道。
头部机构竞争激烈,华夏基金以9只新发产品领跑,富国、汇添富、鹏华、易方达等基金公司紧随其后。基金申报目录也成为观察科技趋势的风向标,34只科技类基金中,被动指数型产品占比高达90%,这既反映了机构对技术迭代速度的敬畏,也暗示了科技投资标准化进程的加速。
此外,证监会审批通道中的基金申报信息更能窥探前沿布局,工银瑞信、华泰保兴、永赢等基金公司积极布局硬科技、AI融合应用及机器人主题,构建起从硬件到应用场景的完整投资图谱。ETF资金流入方面,易方达人工智能ETF、华夏机器人ETF及易方达云计算ETF净流入额均位列前茅。
机构普遍认为,科技浪潮将提振投资者信心,推动中国资产估值修复,并持续吸引资金流入。2024年四季报显示,主动型基金加仓科创板,减仓创业板及主板,风格上更偏向科技成长股,行业配置上则偏好电子、银行、电力设备等板块。
高盛预测,未来十年AI将推动中国股票整体盈利每年提高2.5%,并可能带来超过200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摩根资产管理则认为,AI、机器人、智能驾驶等新兴产业的积极变化,加上两会的政策预期,共同推动了本轮估值抬升行情,海外机构对中国科技资产的积极评价也增强了投资者信心。
业内人士指出,科技投资已进入深水区,概念包装难以为继,真正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科技龙头企业将成为资金争夺的核心。年报季临近,机构调仓动向将进一步强化科技主线,一场围绕‘真科技’的价值发现战役即将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