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快手:短视频、直播电商与科技的融合
在2025年的港股市场,快手如同小米和阿里巴巴一样,成为了股价飙升的代表。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成功地找到了新的增长引擎:小米押注智能汽车,阿里巴巴全面拥抱AI。而现在,快手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曾经,快手被市场低估,甚至被打上“下沉”、“土味”的标签。但实际上,从2023年第二季度开始,快手已经连续七个季度保持盈利。最新的财报数据延续了这一强劲势头:2024年全年营收同比增长11.8%,达到1268.98亿元;经调整净利润更是大幅增长72.5%,达到177.16亿元。在资本市场上,快手的表现同样令人瞩目,年内股价涨幅接近50%,市值逼近2500亿港元。
AI赋能下的业绩增长
AI是快手取得这一成绩的重要助推因素。截至2025年2月,快手AI视频大模型“可灵”的累计收入已经超过1亿元。在2024年第四季度,快手平台上的AIGC短视频营销素材和虚拟数字人直播解决方案的日均消耗超过3000万元。
快手科技创始人兼CEO程一笑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公司将在未来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内,进行更大规模的capex和研发投入,希望通过“可灵”的赋能,改造升级现有业务,同时开创AI视频内容生产的新赛道,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快手作为短视频生产和消费社区的领先地位。
重新审视快手的科技属性
起初,当快手宣布研发自研大模型时,外界对其在AI领域的投入还持观望态度。但随着这份亮眼的成绩单发布,快手再次向外界证明了自身的科技属性。
回顾快手的成长历程,从最初的GIF社区到短视频、直播、电商,再到如今的AI大模型,每一次转型都离不开技术驱动的积累。
如果说,过去AI对于快手而言,是赋能业务的“看不见”的工具,那么如今“可灵”的成功破圈,则让快手的技术实力成为了其重塑估值的“看得见”的武器。
2025年,当多家头部互联网企业高喊“用AI技术促进业务增长”的口号时,快手已经先行一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或许,现在是时候用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快手了。
快手的科技进化之路:从技术积累到AI驱动
快手在2024年交出了一份扎实而亮眼的年度报告。
2024年,快手总收入同比增长11.8%至1268.98亿元,经调整净利润达到177.16亿元,同比增长高达72.5%,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这份财报最大的亮点在于,快手对AI战略的布局进入了收获期,公司的价值得以重估。
回顾快手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从GIF工具到月活跃用户超过7亿的超级社区,平台规模和用户体量经历了极速扩张。如果没有坚实的技术积累,很难取得今天的成就。这背后是一条跨越14年的技术进化之路,可以简单地拆解为三个阶段,每一步都精准地踩中了时代的脉搏。
技术积累1.0:底层算法和私域流量
快手成立于2011年,最初只是创始人程一笑个人开发的GIF动图制作与分享社区。直到2013年,时任百度凤巢架构师的宿华加入后,公司才正式转型为短视频社交业务。四年后,日活跃用户突破1亿,成为短视频行业的头部公司。
这个时期的快手处于技术积累的1.0时期,储备了底层算法和双列信息流架构。与抖音的强运营推荐不同,快手的流量分配机制更加普惠,同时也偏向“私域流量”,让草根创作者能够快速积累自己的粉丝。这套底层逻辑奠定了其“老铁经济”的社区基因。
在“老铁经济”的推动下,快手一方面赶上了直播的大潮,发展出了一批头部主播,直播打赏收入一度为公司带来了超过95%的收入。另一方面,在2018年看到用户的交易需求之后,快手迅速切入天花板更高的电商业务。在2020年11月,快手向港股递交招股书时,已经是一家直播打赏、电商卖货以及广告收入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公司,同时日活跃用户和月活跃用户分别达到3.02亿和7.76亿。
信任算法2.0:重构人货场
2020年下半年,快手开放公域流量,将架构改为“双列+单列”信息流,并用“信任算法”重构人货场,这可以视为2.0时期。
在这一阶段,快手为商家提升经营效率而研发了一系列AI工具,包括:磁力开创(创意内容生产)、女娲数字人(数字人直播)、数字员工π(智能客服)、UAX(全自动投放)等,全周期地服务客户需求。
快手一面积累电商商业化的基础设施,一面迭代技术大模型。但2.0时期,快手技术的定位仍然属于“业务支撑型工具”。
可灵3.0:技术驱动前台
2024年6月6日,在快手13岁生日这天,公司上线了视频大模型“可灵”。它采用了类Sora的DiT架构,通过3D Attention机制实现影视级视频生成。当全球还在等待OpenAI的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开放实测时,快手已经推出了真正可用的国产Sora。
“可灵”的上线,标志着3.0时期的到来,技术从“后台赋能”转向“前台驱动”,快手的科技属性进一步爆发。
有快手内部人士表示,用AI进行视频的生产创作,这个想法团队早在五年前就在酝酿,但视频内容的创作效果和成本之间存在很强的Trade-off Curves(取舍曲线),所以这个用户需求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但团队在中间迭代了很多不同的方案。
技术的不断积累和业务落地上的不断探索,使得快手在新的视频生成浪潮到来时,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并加入,并且在投入时更加坚定。
财报数据显示,公司2024年的研发开支为122亿元,占全年总收入的约10%。
技术复利穿越周期
可以看出,快手的技术进化史揭示了一个真相:在短视频和直播行业,流量红利终将消退,唯有技术复利才能穿越周期。
可灵:开启快手估值新空间
快手的AI战略,视频大模型是核心突破方向之一。
全球短视频用户对内容多样性的追求愈发强烈,同时也渴望降低创作门槛,而视频大模型技术恰恰是解决这一需求的关键突破口。在财报会议上,有高管提出,“可灵”正在成为AI时代视频创作的新基础设施。
多种模态输入和快速迭代
从技术层面来说,“可灵”的表现可圈可点。在很多2024年AI模型的大盘点中,“可灵”几乎是公认的国内最佳视频生成模型。
科技行业人士宇白告诉「定焦One」,“可灵”的超出预期体现在几个方面:它是多种模态输入,支持文/图生成视频,生成秒数、视频清晰度等方面超过很多同类工具,甚至能达到商用水平,其中图生视频的效果尤其优秀;此外,“可灵”的迭代速度很快,半年多时间迭代了20多次,并且每次更新都能很实际地感受到清晰度,视频整体对象一致性以及语义的匹配度上的提升,对比海外竞品,灵活性高出很多。
C端用户破圈
基于这些优点,和很多仅在开发者社区内部引发热议的大模型不同,“可灵”在C端用户层面也做到了破圈。
第三方平台artificialanalaysis.ai曾公布了一份实时用户盲测排名,“可灵”1.5模型仅位列于Google的Veo 2之后。2024年12月,“可灵”模型升级到1.6版本,推出图生视频,内部评测比1.5模型整体效果提升近200%,文本响应度、画面美感及运动合理性,均有明显提升。
数据或许稍显冷冰冰,下面来看几个由“可灵”生成的视频:
一个是“可灵”发布之初由用户自发生成的吃面视频,因为极度真实,在国内外引发了广泛关注。
另一个是AI博主“数字生命卡兹克”用“可灵”1.6版本生成的金毛玩飞盘视频,“物理规律真实感大幅提升,人物运动表演更强,语义理解大幅提升”,他评价道。
如果说上述视频实测还在科技圈内火热,那么“可灵”的AI特效则实现了大众用户层面的破圈,从最开始的复活老照片,到春节期间在社交平台刷屏的“毛茸茸建筑”、“魔力转圈圈”、“建筑开花”等特效,都是由“可灵”生成的。
各大社交平台上的“毛茸茸地标”视频
商业化价值显现
出圈特效带来了月活用户数据的进一步增长。“可灵”APP在2025年1月的MAU环比增速达到了113.19%,用户数据的快速增长,也让“可灵”成为行业内抢占C端用户的强有力AI入口之一。
作为独立的应用,“可灵”也为快手带来了独立的商业化价值。目前“可灵”在C端有会员订阅,同时为B端商家开放API接入。快手财报显示,自商业化以来截至2025年2月,“可灵”的累计营收超过1亿元。合作客户包括小米、亚马逊云科技、Freepik、蓝色光标(300058)等在内的数千家国内外企业。
“可灵”在短剧、影视、广告、教育等领域已经展现出巨大的商业化潜力,其中不少领域在快手的主营业务之外,未来具有更多创收空间。
根据快手2024年光合创作者大会的披露,快手平台日均视频上传量超过4000万条。广发证券(000776)预计,按照目前“可灵”单条视频的平均收费标准,未来测算有10%/20%/30%的视频可能采用AI生产,快手潜在的年化收入为12亿元/24亿元/36亿元。
未来发展期待
2025年,“AI视频大年”的序幕已经拉开,行业人士对于视频生成模型也有很多期待。宇白表示,一是希望把使用成本大幅度地降下来,让技术能够被更广泛的人群使用;二是希望多模态的理解能力能够进一步发展,让创作者在前期的创意构思上有更多发挥空间;三是希望AI的模型能力在智商和情商上都能有显著进步,探索更多商业化的落地和服务场景。
实际上,“可灵”的“便宜好用”也是它的惊艳之处之一。根据一位外国博主的测评,“可灵”单个视频收费的价格仅有Veo 2的七分之一(0.35美元),效果却几乎一样,这将吸引更多用户前来体验“可灵”。
程一笑也在电话会上表示,对于一个短视频平台和内容社区来说,视频大模型的价值在于让每个普通人都有机会打破行业和文化壁垒,实现创意生产力的工具平权。未来10年,快手将尝试建设成为AI时代普惠的数字家园。
AI串联快手三大核心业务
快手的AI战略不仅体现在“可灵”这样的阶段性成果上,更在于其整体的顶层设计。
其AI布局与广告、直播打赏和电商三大核心业务深度融合,与主站、电商和营销场景协同,全方位重塑经营流程,真正让AI成为推动业务增长的引擎。
长期关注直播电商行业的投资人告诉「定焦One」,快手的AI发力更偏重实用性,而不是暴力堆算力,做到了内部打通、资源整合。
多家互联网大厂也有类似思路。阿里巴巴CEO吴泳铭提出,要利用AI技术来促进业务增长,各部门的绩效将与AI应用的效果挂钩。美团CEO王兴也在近期提出将AI运用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以及ToC、ToB业务。
当多家头部企业宣布要在现有业务中全面实现“AI化”时,快手已经在过去的一年里进行了实践。
实用性而非暴力堆算力
具体而言,在内容理解与推荐领域,快手颠覆了传统依赖人工标注的模式,通过推荐大模型(ACT)对视频内容、直播内容和评论内容等进行自动学习,再将这些内容进行精准推荐和匹配,能留住和促活用户,拉高用户使用时长。
2024年Q4,快手应用的平均日活用户和月活用户分别达到4.01亿及7.36亿,分别同比增长4.8%和5.0%,用户总使用时长同比增长5.8%。
线上营销
在线上营销方面,快手基于“可灵”、ACT和快意MoE三大模型,帮助商家低成本生产营销素材、做更精准的人货匹配,提高营销转化效率。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第二季度UAX的营销消耗占外循环总消耗的比例是30.0%,到了第四季度这个数据就变成超55%。
现在流量越来越贵,在同样的流量价格下,用更低的成本生产视频素材和直播素材,才能节省出成本变成广告预算。同时只有投放效果好,才能用同样的预算获得更多的客户、缩短投放见效的反馈周期。在快手经营小家电的商家告诉「定焦One」,这也是她选择在快手经营的原因。
如今线上营销服务业务已经是快手营收占比最高的业务。2024年,快手线上营销服务收入达到724亿元,同比增长20.1%。
此外,AIGC能力大幅提高了客户营销素材的生产效率。2024年第四季度,快手平台上的AIGC营销素材的日均消耗超过3000万元。程一笑提到,根据快手内部测算,AI大模型预计可以将客户的短视频营销素材制作成本降低60%-70%甚至更多。
电商
在电商方面,除了行业广泛应用的虚拟数字人,快手还为很多达人直播间接入了“AI试衣”和“智能讲品”工具,实现个性化的AI导购。
在“可灵”的“AI试衣”界面,用户可以使用AI模特创建功能和AI换装功能。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在几秒钟内创建一个AI模特,并不断进行完善,生成的AI模特还可以重复使用。
「定焦One」生成的AI模特,并换上了品牌miumiu的上衣
AI模特+AI换衣+生成模特视频,这一套流程将省下一大笔成本,可以用于前期的选品、后期的数据分析,“一个人就能成为一个团队,团队更轻,但是效果更确定”,上述商家称。
含电商在内的其他服务收入依旧是快手收入增速最快的业务,由2023年同期的141亿元增加23.4%至2024年的174亿元,更低门槛的经营也吸引了更多的商家入驻。
良性循环
更重要的是,这三大业务——短视频和直播、广告和电商——形成了互为助力的良性循环。快手通过优化算法和大模型,将更有价值的短视频和直播内容以及商品精准分发给用户,进而提升用户留存和付费率;同时,通过提高匹配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广告主和商家带来更多价值,最终实现平台收益增长。这份收益又反哺到平台生态,让用户买到更低价格的商品,广告主获客成本更低,商家经营门槛更低,从而形成正向循环。
AI战略前景广阔
快手是行业内较早投入AI战略并且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公司。三大模型对三大现有业务进行加持,还孵化出了“可灵”这类在C端同样火热的产品。**这样的战略布局既加固了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