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星股份北交所IPO:光鲜外壳下的隐忧
宇星股份,一家主营紧固件的企业,怀揣着登陆北交所的梦想,然而,这条路似乎注定充满荆棘。从2024年1月递交申请至今,证监会的批文迟迟未至,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留给宇星股份的恐怕只有焦虑与日渐加剧的不确定性。透过招股书上那些看似平淡的数字,我们能嗅到一股危机四伏的味道。
营收增长的乏力与利润的失速
表面上看,宇星股份的营收在2020年至2023年间呈现小幅增长,从4.10亿元勉强爬升至4.57亿元,但仔细分析,便会发现这不过是虚张声势。扣非归母净利润的下滑趋势,才是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晴雨表。从2020年的4821.54万元,一路跌至2023年的3394.73万元,尤其是2023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暴跌41.17%,简直可以用“断崖式”来形容。这说明什么?说明宇星股份的盈利能力在持续恶化,即使营收勉强维持,也难掩其“增收不增利”的窘境。这背后隐藏的,或许是成本控制的失效,或许是产品竞争力的不足,又或许是整个行业面临的共同困境。
毛利率:低于平均线的挣扎
更让人担忧的是宇星股份的毛利率。从2020年的22.67%一路下滑至2023年上半年的16.06%,不仅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平均水平,更呈现出加速下滑的趋势。要知道,毛利率是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宇星股份的毛利率持续走低,意味着其产品在市场上缺乏足够的溢价能力,或者说,它只能通过不断降低价格来维持市场份额,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将蚕食企业的利润空间,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
内控乱象:难以忽视的红灯
如果说营收和毛利率的下滑是企业经营层面的问题,那么宇星股份的内控问题则直接触及了企业合规的底线。实控人占用公司资金、个人卡代收废料销售款、频繁的资金拆借、甚至将公司别墅低价卖给实控人…这一系列的操作,简直令人瞠目结舌!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更损害了其他股东的利益,动摇了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一个连内部管理都一团糟的企业,如何让人相信它能承担起上市公司的责任?宇星股份,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对赌协议: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对赌协议,这个资本市场常见的工具,对于宇星股份而言,却像是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旦上市失败,实控人将不得不承担巨额的回购义务,这无疑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甚至可能使其陷入危机。对赌协议的存在,也使得宇星股份的上市之路变得更加复杂和充满变数。
研发投入的吝啬与技术创新的乏力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研发投入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宇星股份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却显得格外吝啬,不仅研发投入占比远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近年来甚至还呈现负增长的态势。更令人担忧的是,其研发人员的学历普遍较低,本科以下学历的研发人员占据了绝大多数。缺乏足够的研发投入和高素质的研发人才,宇星股份的技术创新能力令人担忧,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它又将如何应对来自竞争对手的挑战?
缩减募资:饮鸩止渴的无奈之举
为了能够顺利上市,宇星股份不惜大幅缩减募资规模,从原计划的2.9亿元缩减至1.25亿元,这种“断臂求生”的做法,虽然展现了公司上市的决心,但也暴露出其在资本市场上的弱势地位。一个企业,如果连正常的融资能力都无法保证,又谈何发展壮大?宇星股份的这一举动,与其说是为了上市,不如说是为了生存,它更像是一种饮鸩止渴的无奈之举。
面对如此多的问题与挑战,宇星股份的北交所IPO之路注定不会平坦。能否最终获得证监会的批准,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