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转型:一场并非坦途的征程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绿色转型无疑已成为国家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的热烈讨论也证明了这一点。然而,在看似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背后,隐藏着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绿色理念的普及与实践的差距

不可否认,经过多年的宣传和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陈前林委员的观点,代表了教育界对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教学科研的积极态度。夏锡璠代表提到的恩施州,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发展生态产业也顺理成章。

然而,理念的普及并不代表实践的到位。我们常常听到“绿色”、“低碳”等字眼,但实际行动却往往差强人意。比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仍然对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口头环保,行动破坏”的现象,严重阻碍了绿色转型的进程。

“绿色”政绩工程的风险

文章中提到,湖南钢铁集团投入巨资进行超低排放改造,中国华电集团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这些企业无疑为绿色转型做出了贡献。但是,我们也必须警惕“绿色”政绩工程的出现。

一些企业或地方政府,为了响应政策号召,盲目投资所谓的“绿色项目”,却忽视了实际效益和可持续性。例如,某些地区大搞“植树造林”,却忽略了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导致树木成活率极低,最终沦为“形象工程”。

中国人民大学的生态学者李文华教授曾指出,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行“生态城市”建设时,存在急功近利、追求表面光鲜的问题,忽视了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和长期维护(李文华,《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2010)。这种“面子工程”不仅浪费了资源,也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能源结构的转型困境

戴厚良委员提到要加大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力度,支持“绿电直供”。这无疑是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然而,在现实中,能源结构的转型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新能源的供应稳定性仍然不足。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受天气影响较大,无法保证电力的持续供应。另一方面,传统能源的依赖度仍然很高。即使大力发展新能源,短期内也难以完全摆脱对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赖。

正如能源专家王亦农所说:“能源转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王亦农,《中国能源转型的挑战与机遇》,2022)。我们既要积极发展新能源,也要保障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权衡的问题。

技术创新与“新瓶装旧酒”

文章中提到了兴发集团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含新量”、“含绿量”的大幅提升。新乡化纤也通过菌草绿色纺织技术实现了“以草代木”。技术创新无疑是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动力。

但是,我们也需要警惕“新瓶装旧酒”的现象。一些企业打着“技术创新”的旗号,实际上只是对现有技术进行简单的改进,并未真正实现绿色转型。

例如,某些企业声称采用了“清洁生产技术”,但实际上只是在生产过程中增加了一些环保设备,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方式和能源结构。这种“伪创新”不仅无法实现绿色转型,反而会掩盖真正的问题。

乡村振兴中的“绿色陷阱”

刘锦秀代表提到的秸秆综合利用,无疑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然而,在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警惕“绿色陷阱”。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秸秆综合利用的指标,强制农民将秸秆回收,却未提供有效的利用途径。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农民日报曾报道,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推广秸秆发电,不顾实际情况,盲目建设秸秆发电厂,导致秸秆收购价格上涨,农民收益不高,发电厂也面临亏损(农民日报,《秸秆发电:谨防“一哄而上”》,2018)。这种“绿色运动”最终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阻碍了乡村振兴的进程。

总之,绿色转型是一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地分析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 Kira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