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力股份调研纪要分析:创新是“灵魂”?未必!

同力股份最近公布了一份投资者调研纪要,西部证券、平安资管一堆机构都去调研了。表面上看,公司对自己的宽体自卸车业务很有信心,又是强调研发投入,又是强调性价比。但仔细分析,总感觉有些地方说不太通。

研发投入:真的是“灵魂”吗?

公司在回答研发费用增长问题时,强调“坚持产品的创新是公司持续发展的‘灵魂’”。这话听起来很漂亮,但实际上,研发投入的效果很难量化。同力股份提到,一部分研发费用被“冲减”了,因为样车卖出去了。这让我有点怀疑,到底有多少钱是真正投入到了颠覆性创新上,又有多少只是为了满足客户的定制需求?

而且,非公路宽体自卸车这东西,技术含量真的有那么高吗?说白了,不就是个大号的矿用卡车吗?当然,我承认定制化很重要,但把这个上升到“灵魂”的高度,是不是有点夸张了?

交付周期:一个月真的够吗?

公司说交付周期是一个月,听起来好像很高效。但仔细想想,这种重型车辆的生产,涉及到采购、生产、发运等多个环节,一个月真的能搞定吗?尤其是现在供应链这么复杂,万一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交付延迟是必然的。

而且,公司也承认,以前遇到过交付延迟的情况,还得靠外协和提前备货来解决。这说明,一个月的交付周期可能只是理想状态,实际情况可能更复杂。

价格优势:真的那么“明显”吗?

同力股份说自己的宽体自卸车比重卡还便宜,比进口矿卡更是便宜一大截,性价比极高。但问题是,价格低就一定有优势吗?

要知道,矿用车辆这种东西,可靠性、耐用性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的车价格便宜,但三天两头出问题,耽误生产,那还不如买贵一点的进口车。而且,进口矿卡的技术积累和品牌效应也不是盖的,同力股份想靠低价抢市场,恐怕没那么容易。

新能源转型:甲醇增程是未来?

公司在新能源方面,选择了甲醇增程路线。理由是甲醇便宜,而且是清洁能源。但问题是,甲醇增程真的是未来的方向吗?

要知道,现在电动化才是大趋势。甲醇增程虽然解决了充电难题,但仍然要烧燃料,仍然有排放问题。而且,甲醇的安全性、可靠性也存在一些争议。同力股份选择甲醇增程,是不是有点“剑走偏锋”?

无人驾驶:深度参与还是浅尝辄止?

公司说自己深度参与无人驾驶领域,但实际上只是做线控底盘。理由是开发全系统投入太大,市场太小。

但问题是,无人驾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你不投入,怎么抢占先机?只做线控底盘,是不是有点“捡软柿子捏”?而且,线控底盘的技术含量也不低,如果不能保证质量和可靠性,很容易成为整个无人驾驶系统的瓶颈。

总而言之,同力股份的这份调研纪要,透露出了一些信息,但也留下了一些疑问。公司在研发投入、交付周期、价格优势、新能源转型和无人驾驶等方面的策略,都需要进一步观察和验证。

作者 Kira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