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WA 與 PayFi:連接傳統金融與 DeFi 的鑰匙,還是曇花一現的炒作?
Real World Assets (RWA) 和 PayFi 這兩個概念最近又開始在市場上蠢蠢欲動,彷彿抓住了加密寒冬裡的一根救命稻草。但捫心自問,這真的是連接傳統金融(TradFi)與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金鑰匙」,能夠開啟萬億美元的市場嗎?還是說,這不過是換湯不換藥的又一輪敘事炒作,收割完韭菜就跑路的把戲?
我對此持懷疑態度。讓我們看看那些被吹上天的 RWA 項目,無一例外都打著「合規」的旗號,恨不得把 KYC/AML 貼在腦門上。DeFi 的核心精神是什麼?是無需許可、抗審查!現在倒好,RWA 項目把門檻設得比傳統金融機構還高,擺明了就是要把 DeFi 原住民拒之門外。這哪裡是連接 TradFi 與 DeFi,簡直就是把 DeFi 變成 TradFi 的附庸!
PayFi 更是讓人一言難盡。號稱能提供穩定收益,但收益來源是什麼?還不是要靠現實世界的支付融資活動。說白了,就是把傳統金融的借貸模式搬到鏈上,然後包裝成一個高大上的概念。這種模式真的能持續嗎?一旦現實世界的經濟形勢不好,這些 PayFi 項目又能撐多久?到時候,恐怕又是跑路潮,留下一地雞毛。
所以,別再被那些華麗的辭藻迷惑了。RWA 和 PayFi 或許有潛力,但絕不是萬能的。在它們真正解決合規、去中心化、用戶體驗之間的矛盾之前,我寧願把它們看作是曇花一現的炒作。
看似誘人的 RWA 項目:一場精心包裝的金融遊戲?
這些 RWA 項目,一個個都把自己吹得天花亂墜,彷彿是區塊鏈世界的救世主。但仔細一看,你會發現它們不過是在玩一場精心包裝的金融遊戲,割韭菜才是它們的真正目的。讓我來逐一拆穿這些項目的真面目:
Plume:EVM 兼容公鏈?不過是 RWA 的數位化遊樂場
Plume 號稱是一個為 RWA 設計的 EVM 兼容公鏈,致力於推動 RWA 的數位化、流通化與可組合化。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上呢?它不過是想打造一個 RWA 的數位化遊樂場,吸引那些對 RWA 感興趣的投資者進場。至於這個遊樂場裡到底有什麼好玩的,能不能真正實現 RWA 的價值,那就另當別論了。
Ondo Finance:美債代幣化的先行者,還是華爾街的鏈上傀儡?
Ondo Finance 是一家致力於將傳統金融資產引入鏈上的平臺,尤其是在美債代幣化方面做得風生水起。但我不禁要問,這真的是 DeFi 的勝利嗎?還是華爾街把手伸向 DeFi 的又一次嘗試?Ondo Finance 看起來更像是華爾街的鏈上傀儡,它把美債搬到鏈上,不過是為了讓華爾街能夠更方便地控制 DeFi 世界。
Huma Finance:PayFi 的糖衣炮彈,高收益背後的陷阱
Huma Finance 是一個 PayFi 平臺,號稱能提供穩定的高收益。但任何一個有金融常識的人都知道,高收益往往伴隨著高風險。Huma Finance 的高收益從何而來?它靠的是現實世界的支付融資活動。這種模式本質上就是借貸,一旦借款人還不起錢,Huma Finance 就會面臨巨大的風險。所以,Huma Finance 的高收益不過是一顆糖衣炮彈,吸引你上鉤,然後讓你血本無歸。
Noble:穩定幣的跨鏈夢想,積分激勵的誘惑
Noble 想要打造一個穩定幣的跨鏈生態,讓穩定幣能夠在不同的區塊鏈之間自由流動。這個想法聽起來很誘人,但實現起來卻困難重重。首先,跨鏈技術本身就存在很多安全隱患。其次,不同的區塊鏈之間存在很多差異,如何保證穩定幣在不同鏈上的價值穩定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Noble 為了吸引用戶,推出了積分激勵活動。但這種激勵活動能夠持續多久?一旦激勵停止,用戶還會繼續使用 Noble 嗎?
MidasRWA:現實世界資產的鏈上幻影,收益穩定的假象
MidasRWA 想要把現實世界的資產搬到鏈上,讓用戶能夠在鏈上投資美債等傳統資產。但這種模式真的能讓用戶獲得穩定的收益嗎?現實世界資產的收益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經濟形勢、政策變化等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 MidasRWA 的收益。所以,MidasRWA 所承諾的穩定收益不過是一個假象,它無法保證用戶一定能夠獲得穩定的回報。
Converge:高性能 RWA 公鏈?機構資金的圈地運動
Converge 號稱是一個高性能的 RWA 公鏈,旨在推動機構資金上鏈。但我不禁要問,這真的是 DeFi 的福音嗎?還是機構資金在 DeFi 世界的圈地運動?Converge 看起來更像是為機構資金量身打造的,它把 DeFi 變成了一個封閉的花園,只有機構資金才能在這裡自由出入。散戶投資者只能望洋興嘆,無緣參與其中。
Superstate:政府債券基金的代幣化嘗試,合格投資者的遊戲
Superstate 想要把政府債券基金代幣化,讓合格投資者能夠在鏈上投資美國短期國債。但這種模式的門檻太高,只有合格投資者才能參與。這意味著絕大多數散戶投資者都無法參與其中。Superstate 實際上是在玩一場合格投資者的遊戲,它把散戶投資者排除在外,讓他們無緣分享 RWA 的紅利。
Securitize:RWA 代幣化的先鋒,傳統金融的幫兇?
Securitize 是一家專注於 RWA 代幣化的平臺,它與貝萊德等傳統金融機構合作,想要把房地產、藝術品等傳統資產搬到鏈上。但我不禁要問,Securitize 到底是 RWA 代幣化的先鋒,還是傳統金融的幫兇?它看起來更像是傳統金融的幫兇,它把傳統資產搬到鏈上,不過是為了讓傳統金融機構能夠更方便地控制 DeFi 世界。
Backed Finance:美股、ETF 的鏈上映射,高門檻的投資遊戲
Backed Finance 想要把美股、ETF 等資產映射到鏈上,讓用戶能夠在鏈上交易這些資產。但這種模式的門檻也很高,只有合格投資者才能參與。這意味著絕大多數散戶投資者都無法參與其中。Backed Finance 實際上是在玩一場高門檻的投資遊戲,它把散戶投資者排除在外,讓他們無緣分享 RWA 的紅利。
DinariGlobal:證券資產代幣化的合規樣板,散戶的無奈
DinariGlobal 想要把證券資產代幣化,讓用戶能夠在鏈上交易這些資產。但這種模式過於強調合規,導致用戶體驗很差。用戶需要完成嚴格的 KYC 驗證,才能參與其中。這讓很多散戶投資者感到不滿。DinariGlobal 實際上是在打造一個合規的樣板,但它忽略了用戶的需求,讓散戶投資者感到無奈。
總而言之,這些 RWA 項目看似誘人,但實際上都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它們要麼門檻太高,把散戶投資者排除在外;要麼過於強調合規,忽略了用戶體驗;要麼存在安全隱患,讓用戶面臨巨大的風險。所以,對於這些 RWA 項目,我們一定要保持警惕,不要輕易相信它們的承諾。
RWA 的「不可能三角」:合規、去中心化與用戶體驗的悖論
RWA 賽道一直存在一個無法迴避的「不可能三角」:合規、去中心化與用戶體驗。想要合規,就必須進行嚴格的 KYC/AML 驗證,這無疑會犧牲去中心化的精神。想要保證良好的用戶體驗,就必須簡化操作流程,但這又可能會增加合規風險。這三個要素之間存在著天然的矛盾,任何一個 RWA 項目都無法同時滿足這三個要素。
現在市面上跑出來的 RWA 項目,幾乎都繞不開 KYC/AML,甚至對投資者有嚴格的地域和資質限制(合格投資者)。這本身就篩掉了一大批 DeFi 原生用戶。所謂的「無需許可」,在 RWA 這裡往往要打個問號。這讓我非常反感,DeFi 的魅力就在於它的開放性和包容性,而這些 RWA 項目卻反其道而行之,把 DeFi 變成了一個精英俱樂部。
更可笑的是,有些 RWA 項目還厚顏無恥地宣稱自己是「去中心化的」。我真想問問他們,你們的 KYC/AML 驗證是誰來做的?你們的資產托管是誰來管理的?難道這些都是由去中心化的自治組織(DAO)來決定的嗎?別再自欺欺人了,你們不過是在掛羊頭賣狗肉,打著「去中心化」的旗號,行「中心化」之實。
RWA 想真正爆發,必須在這個「不可能三角」中找到巧妙的平衡點。但目前看,多數項目選擇了偏向合規和 TradFi 邏輯,這限制了其在 DeFi 世界的原生整合潛力。它們寧願犧牲去中心化和用戶體驗,也要迎合監管的要求。這種做法雖然短期內可能比較穩妥,但長期來看,無疑會扼殺 RWA 的創新能力。
美債 & 美股路徑依賴:RWA 的成功,還是創新能力的貧乏?
當前 RWA 領域最成功的應用,莫過於美債和美股的代幣化。但我不禁要問,這真的是 RWA 的成功嗎?還是說,這只是創新能力的貧乏?把美債和美股搬到鏈上,確實可以提高它們的流動性,讓更多人能夠參與其中。但這種做法本質上只是「穩定幣 2.0」或「美元生息工具的鏈上化」,並沒有真正發揮 RWA 的潛力。
美債 RWA 的確是一個成功的開端,但真正的藍海在於將那些流動性差、非標、難以觸達的現實資產,通過區塊鏈技術解放出來,並賦予它們 DeFi 的可組合性。這才是 RWA 最激動人心的敘事,但也最難實現。例如,將房地產、藝術品、知識產權等資產代幣化,並讓它們能夠在 DeFi 協議中自由流轉,這將會開啟一個全新的金融世界。
然而,現在大多數 RWA 項目都把精力放在了美債和美股上,卻忽略了那些真正有潛力的資產。這讓我感到非常失望。難道 RWA 的價值就僅僅在於讓美債和美股更容易交易嗎?RWA 的潛力遠不止於此,它應該能夠改變整個金融體系,讓更多人能夠參與到全球經濟中來。
如果 RWA 賽道一直停留在美債和美股的代幣化上,那麼它終將走向衰落。只有當 RWA 能夠解放那些流動性差、非標的現實資產時,它才能真正爆發,並改變世界。
RWA 資產深度可組合性:空中樓閣?
把資產 Token 化只是第一步,實現可組合性就會難很多。不同平臺發行的同類 RWA (比如都是代幣化美債),標准不一,很可能互不兼容。這就像不同國家使用的插座,看起來都是插座,但就是沒法通用。這種情況下,RWA 的可組合性從何談起?
所以到底有沒有可能實現 RWA 資產像 \(ETH、 \)USDC 一樣,絲滑地在 DeFi 協議間自由流轉、組合、創造新玩法,用代幣化房產抵押借貸,再投入其他協議流動性挖礦等等。我對此持悲觀態度。畢竟,現實世界的資產千差萬別,想要制定一套統一的標準,讓它們能夠在 DeFi 協議中自由流轉,簡直是天方夜譚。
更重要的是,RWA 的可組合性還涉及到監管問題。不同的 DeFi 協議可能位於不同的司法管轄區,如何確保 RWA 資產在這些協議之間的流動符合各地的法律法規,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如果 RWA 的可組合性觸犯了法律,那麼整個 RWA 賽道都將面臨巨大的風險。
因此,我認為 RWA 資產深度可組合性在現階段更像是一個空中樓閣,一個美好的願景,但距離現實還很遙遠。在解決技術和監管問題之前,我們不應該對 RWA 的可組合性抱有過高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