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gshot》:点点互动SLG+X新尝试?真的是创新还是换皮?

海外市场初露锋芒,数据真能说明一切?

点点互动的《Kingshot》自2025年2月下旬上线以来,在美国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冲到了iOS游戏畅销榜Top 50。Data.ai的数据嘛,看看就好。这个榜单水分有多大,圈内人都清楚。充值活动一搞,排名蹭蹭往上涨,退潮之后,谁在裸泳一目了然。诚然,《Kingshot》比《Whiteout Survival》(无尽冬日)更快地进入了Top 50,但这又能说明什么呢?是游戏真的好玩?还是点点互动更懂买量了?亦或是竞争对手集体摆烂?

别忘了,游戏这行,最不缺的就是昙花一现。有多少游戏开局惊艳,最后却销声匿迹?《Kingshot》现在表现不错,但能不能笑到最后,还真不好说。尤其是SLG这个赛道,用户口味刁钻,忠诚度极低,稍有不慎就会被抛弃。而且,现在就断言《Kingshot》超越《Whiteout Survival》的巅峰,更是为时过早。后者可是经过市场验证的,而前者,现在还只是个“潜力股”,能不能兑现潜力,关键还得看后续运营。在我看来,目前的成功更像是营销上的胜利,而非产品本身的革命性突破。

《Kingshot》的“SLG+X”:是微创新,还是老瓶装新酒?

美术风格:讨好大众,但缺乏灵魂?

《Kingshot》在美术上下了功夫,选择了欧美漫画风格和高饱和度配色,试图营造一种轻松明快的氛围。这种做法无可厚非,毕竟现在是“颜值即正义”的时代,好看的皮囊更容易吸引眼球。但是,这种风格真的适合SLG吗?在我看来,这种过于卡通化的表达,反而削弱了SLG应有的史诗感和厚重感。看看那些经典的SLG,哪个不是美术风格写实、画面精细?《Kingshot》这种做法,说白了就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降低用户门槛。但这样做,真的能留住核心SLG玩家吗?恐怕只会吸引一些轻度玩家,玩几天就腻了。更进一步说,这种Supercell式的卡通化表达,是不是有点过于“借鉴”了?缺乏了自己的特色,最终只会沦为平庸之作。

玩法融合:缝合怪的胜利?

说实话,《Kingshot》的玩法融合,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缝合怪”。把Thronefall-like的玩法和Whiteout Survival的模拟经营、SLG框架缝合在一起,看起来好像很丰富,但实际上呢?Thronefall-like的玩法只是个噱头,吸引玩家入坑的手段而已。真正核心的,还是Whiteout Survival那一套。建造、经营、养成、大地图对抗,这些SLG的传统要素,一个都不少。这种做法,说白了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没有真正的创新。当然,我并不否认这种做法的有效性。毕竟,Whiteout Survival已经验证了这种模式的可行性。但是,这种“拿来主义”式的创新,真的能让SLG品类焕发新生吗?恐怕只能让SLG变得越来越同质化,最终失去自己的特色。

从单人到多人:过渡是否生硬?

《Kingshot》从单人Thronefall-like玩法到多人SLG大地图争夺的过渡,在我看来,略显生硬。虽然游戏试图通过模拟经营环节来衔接两者,但这种过渡仍然显得突兀。玩家可能还没搞清楚模拟经营的机制,就被迫进入了残酷的大地图对抗。这种节奏的转换,很容易让玩家感到迷茫和挫败。更重要的是,这种过渡并没有真正解决SLG的核心问题:玩家之间的社交互动。大地图对抗仍然是传统的PVP模式,玩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仍然不足。如果不能真正提升玩家之间的互动,SLG就永远摆脱不了“单机游戏”的帽子。

SLG+演变:一场豪赌,还是必然趋势?

早期的玩法叠加:简单粗暴,昙花一现?

早年间,SLG+X的探索,基本就是玩法叠加。三消+SLG,卡牌+SLG,恨不得把所有热门玩法都塞进SLG里。这种做法简单粗暴,确实能在短期内吸引一些用户。但问题是,这些玩法和SLG的核心体验根本不搭。三消玩家不喜欢SLG的策略深度,SLG玩家又觉得三消过于休闲。最终,用户分层严重,谁也留不住。这种“什么都想要,什么都得不到”的模式,注定是昙花一现。更何况,这种玩法叠加往往只是表面功夫,缺乏深度的融合。玩家体验到的,只是割裂感和不协调。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为了骗氪而强行堆砌要素。

轻量化SLG:看似美好,实则陷阱?

《口袋奇兵》(Top War)的成功,让很多人看到了轻量化SLG的潜力。简化操作,降低门槛,吸引更多泛用户。想法是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轻量化SLG很容易陷入一个陷阱:过于简化策略深度,导致核心SLG玩家流失;过于注重休闲体验,导致付费能力下降。很多厂商试图复制《口袋奇兵》的成功,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因为他们没有找到轻量化和SLG核心体验之间的平衡点。轻量化不是简单的“减法”,而是需要在保留SLG策略性的前提下,降低操作复杂度,优化用户体验。这需要对SLG的本质有深刻的理解,而不是盲目跟风。

休闲SLG+:真的能鱼和熊掌兼得?

《Whiteout Survival》和《Last War》的出现,似乎为轻量化SLG带来了新的希望。它们不再是简单地简化SLG,而是以休闲或超休闲游戏为开局,再逐步过渡到成熟的SLG框架。这种模式更加巧妙,也更加隐蔽。但是,这种“曲线救国”的策略,真的能让SLG焕发新生吗?在我看来,这仍然是一场豪赌。休闲玩法和SLG玩法之间的过渡是否自然?用户能否接受这种“换皮”式的体验?这些都是未知数。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买量。如果不能持续投入大量的营销费用,很难维持用户的增长。最终,休闲SLG+可能会沦为“烧钱游戏”,只有财大气粗的厂商才能玩得起。

点点互动的“微创新”:是坚持,还是无奈?

数据导向:一切为了KPI?

点点互动将“微创新”奉为圭臬,一切以数据为导向。在他们看来,产品选择完全取决于数据。这听起来很科学,但实际上呢?数据真的能反映一切吗?在我看来,数据只能反映过去,无法预测未来。过于依赖数据,只会让产品变得越来越保守,越来越同质化。真正的创新,往往来自于对市场的敏锐洞察,来自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来自于对数据的盲目迷信。点点互动口口声声说“数据导向”,实际上是不是为了规避风险,为了完成KPI而找的借口?

题材选择:真的是最优解?

点点互动在题材选择上,总是能避开热门题材,选择一些差异化的方向。比如《Whiteout Survival》的冰雪题材,《Kingshot》的中世纪卡通题材。他们认为,这是通过大量前期测试得出的“最优解”。但真的是这样吗?在我看来,这种题材选择,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之举。热门题材竞争激烈,难以出头,只能选择一些冷门题材来博眼球。这种做法,虽然能避开竞争,但也牺牲了用户基数。冷门题材的用户群体毕竟有限,很难支撑起一款爆款产品。点点互动选择冷门题材,与其说是“最优解”,不如说是“矮子里拔将军”。

试错机制:烧钱游戏?

点点互动强调“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研发策略,不断试错,不断调整。这种试错机制,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呢?每一次试错,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果试错的成本过高,很容易拖垮整个团队。更重要的是,试错并不一定能带来成功。很多时候,试错只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点点互动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试错,更在于他们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撑试错。对于那些中小厂商来说,盲目学习点点互动的试错机制,很可能会加速死亡。

模拟经营:深度还是冗余?

《Whiteout Survival》和《Kingshot》的模拟经营部分,确实做得比较细致。但是,这种细致的模拟经营,真的能提升SLG的体验吗?在我看来,这种模拟经营,很多时候只是在增加玩家的负担。玩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管理资源、分配居民,而这些操作,对于SLG的核心体验并没有太大的帮助。甚至可以说,这些模拟经营要素,反而分散了玩家的注意力,让他们忽略了SLG的策略深度。这种过于细致的模拟经营,与其说是深度,不如说是冗余。

碎片化时代下SLG的转型:是进步,还是倒退?

用户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这是不争的事实。SLG品类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适应这种变化,进行休闲化和轻量化转型。但是,这种转型,真的是进步吗?在我看来,这种转型,很可能会让SLG失去自己的灵魂。

SLG的魅力,在于它的策略深度,在于它的社交互动,在于它的史诗感。如果为了迎合碎片化时代,而过度简化SLG,降低它的策略深度,削弱它的社交互动,放弃它的史诗感,那么,SLG还是SLG吗?

或许,未来的SLG,会变成一种全新的品类,一种更加休闲、更加轻量、更加碎片化的游戏。但是,这种游戏,还能被称为SLG吗?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SLG的转型,不应该仅仅是简单的“减法”,而应该是在保留SLG核心体验的前提下,进行创新。SLG需要找到一种新的方式,来吸引用户,来留住用户,来提升用户体验。这种方式,既要适应碎片化时代的需求,又要保持SLG的独特魅力。这需要SLG开发者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而不是盲目跟风,一味追求休闲化和轻量化。否则,SLG的未来,只会越来越黯淡。

作者 Kira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